这一“交强险”制度是国际首例
眼下,离7月1日“大限”只有30多天的准备期,保监会征求意见会在这个节骨眼召开,预示着交强险制度很快将破壳而出。
会上,“交强险”的基础费率即价格问题和责任限额即赔偿问题仍是讨论的焦点。
大家认为,“交强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选择,迄今世界上还没有类似我国同时对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先例。
因此,在制定责任限额、基础费率及具体的费率浮动机制时,既要注意借鉴国际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率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社会诚信水平亟待提高等现实情况,在制定中将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紧密结合。
“首先限额不能定太高,提供一个基本保障即可,否则相应的费率也会抬高,消费者承受不起!”有代表说,“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对一些贫困地区尤其广大农村地区,应考虑‘交强险’实施的条件,把握好时机。”
与会代表也指出,由于强制保险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风险选择,即不得拒绝承保(包括对高风险车辆),且在经营上实行不盈不亏原则,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建议国家有别于商业险种,对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给予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
另外,代表们还提出“交强险”保单条款应力求通俗、简明等意见。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听取、采纳社会各界意见,尽快审定费率方案并请示国务院同意后批复公司,以便留出一定的时间,使行业完成系统调试、单证准备等新旧险种衔接工作。
解读
“交强险”与“三者险”有什么不一样
“交强险”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予以强制实施的保险险种,与消费者熟悉的商业“三者险”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动车必须投保
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实行强制性投保和强制性承保。在《条例》颁布之前,我国已有24个省区市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规章要求机动车必须投保三者险,但从法律效力和适应性上看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商业三者险整体承保率较低,2005年仅为35%左右。
如今,机动车三者险成为我国法定险种,并更名为“交强险”,其强制性不仅体现在所有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必须投保该险种,同时也要求具有经营该险种资格的保险公司一律不得拒保或随意解除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