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评官”,民心指数定量测评
2005年6月的一天,缙云县前路乡大集村的20户农户,用那双通常用来握锄头的手,陆续从几位陌生人手中接过一张薄薄的纸,他们朝纸上看了一眼后,带着一种惊讶而严肃的表情,小心翼翼地写起来。
这些“陌生人”是省委组织部直接派出的调查员,分发的表格是《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民意调查问卷表》,被调查者是时任缙云县委书记和县长。“没想到居然让我们农民给县里‘最大的官’打分,真是想不到。”大家都有这样的感慨。
由省委组织部出面组织普通群众评议县“一把手”,这在我省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种“民评官”的方式,正是新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里的一个重大突破。
眼下,一种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框架正在逐渐清晰:注重遵循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以德才素质评价为中心,综合运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其中,“民意调查”和“实绩分析”这两个环节是最大的突破和亮点。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斯鑫良说,以往干部考核评价主要是“官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评价主体相对单一,群众了解不多、参与不够,考核面相对较窄,信息量不够大等问题;这次试点工作在“民评”方面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各地通过对“两代表(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一委员(政协委员)”的调查、入户调查以及领导分管联系单位一般干部和服务对象的调查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评价的范围。
2005年8月,丽水市政协委员、市民建副主委计勇强参加了对市主要领导的民意调查。他说,根据以前的考核办法,干部只要让“上面”满意就行了,“下面”满意不满意无所谓,现在,干部好不好,老百姓也有发言权,这是一个很好的用人导向,是执政为民的体现。
此次试点工作中,西湖区、临安市、桐乡市、缙云县在民意调查中率先走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入户调查”——省委组织部直接派出调查员,进村入户,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当地党委和政府机关均不参与全过程,甚至毫不知情。
在缙云,调查员在农村随机抽取5个乡镇共10个村,每个村随机调查20户人家,在城镇则调查5个社区的200户人家。400份材料直接由省委组织部汇总后,作为考察干部是否“得民心”的重要依据。
据介绍,在试点分发的调查问卷表,内容涉及政治方向、群众生活改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绝大多数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如“您对物质生活改善情况是否满意?”、“您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依法办事是否满意”、“您对本地区征地、拆迁工作情况是否满意”、“您对本地区入学、就医收费情况和方便程度是否满意”、“您对党政机关行政效率是否满意”等等。
由于基层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分工、具体工作等情况不熟悉,在试点进行的入户调查工作结果还不甚理想,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情况而放弃填写一些内容。“但是,民意调查肯定是一个方向,最终要成为我省考察干部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方式。”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说道。
根据试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1.1%的人认为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考察的做法很有意义、能倾听干部群众的心声,有79.1%的人认为参加民意调查的人员范围很有代表性和比较有代表性,另有43.2%的人希望进一步加大民意调查工作力度。
“领导干部也是人,也需要群众的鼓励。”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坦言,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在丽水市,群众对家庭收入改善等方面的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都比较高,这是对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同时,对有的方面工作认可度不够高,如环保等,这是一帖很好的“清醒剂”。
施政实绩,力破“惟GDP论”
GDP在领导干部考核中该占多大的分量?这是近年来社会各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考核评价干部既要注重实绩,又不能局限于实绩;既要看重GDP增长等经济指标,又不能唯GDP论。”全程参与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制订的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副处长王利月这样概括道。他指的是新的体系中“实绩分析”的环节。实绩分析的评价指标涵盖面广,可归纳为6大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社会稳定与保障、经济与社会发展潜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建设,GDP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
据王利月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将根据统计数据、主管部门评价意见、群众评价意见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业绩、付出的代价以及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对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则整合到民意调查中,通过群众满意度来检验。
值得关注的是,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对干部实绩进行“成本分析”——不仅看取得的政绩,还要看为此付出的投入和代价,把发展的成本高低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之一,正确评价政绩带来的现实成效与长远影响,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
同时,还将考虑各地、各部门的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因地制宜,分类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可比性”:既看在过去基础上进步与发展的幅度,又看在同等条件下发生的实际变化,避免只看指标总量来评价优劣的倾向,不被表面的数字所“迷惑”。
另外一个焦点是,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首次纳入环境资源保护评价指标。据悉,有6个环境资源评价指标纳入了干部实绩分析指标体系之中。6个指标分别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和“经济与社会发展潜力”项目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评价中有3项涉及到环境资源保护评价,分别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万元GDP土地消耗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潜力”评价中,有“环保投入”、“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