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临近,温州市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王也变得越发忙碌。除了准备学校的文艺汇演,他参加的舞蹈、唱歌、武术等各培训班也要在六一前后举办各种展示活动,小王不得不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进行表演训练。记者调查发现,六一前后,像小王这样忙碌的“小社会活动家”不在少数,接近四成的受访小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喊累,希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儿童节。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近四成小学生对学校组织活动的热情并不领情。学生的热情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喜欢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吗?”“喜欢,”上幼儿园大班的小陈回答。“那你更喜欢参加幼儿园的活动还是自己去玩?”“更喜欢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玩。”在接受调查的幼儿园孩子中,八成称喜欢幼儿园的活动,其中喜欢参加个人表演的人数多于喜欢参加集体表演的人数。但在“参加学校活动”和“自己玩”这道选择题面前,绝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小学生在做这道选择题时态度更加直接,受访的小学生有四成表示无所谓,有四成直言这样的活动让人感觉累,这一情绪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排练让我这个周末又没有休息”,“妈妈老是要求我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这些都成了孩子们抱怨的理由。
孩子们对如何过自己的节日很有主见:“想帮妈妈做点家务事”,“想去科技馆博物馆逛逛”,“想去野外郊游”……
“孩子年龄越大,自主意识越强烈,高年级段孩子对学校活动的漠然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集体主义的缺失。”教育专家章毓光认为,学校的活动不一定非要在儿童节扎堆,而应该让活动经常化,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里,家长已不甘心只当配角。
在最近的两个星期里,为了准备演出用的服装道具,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陈的妈妈几乎跑遍温州所有的商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丹丹的家长已经承诺,只要丹丹拿下唱歌比赛的第一名,就给她买一直想要的公仔玩具。在某小学并不宽敞的演出礼堂,家长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有的人为了获得好的拍摄角度还要拼命往里挤。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开始表露出疲态:孩子排练,爸妈负责接送;即便是上班时间,也要请假到学校给孩子捧场。一位家长坦言,孩子之间的竞赛有时成了家长之间的比拼,孩子在舞台上不“闪亮”,自己脸上也无光。而对于一些因工作无法抽出身来的家长而言,仍然是学校节日活动的铁杆支持者,理由很简单:“至少安全有保障”。
当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方式呈现出功利色彩时,这个节日离孩子似乎很接近又很遥远。留给我们的疑问是,什么时候儿童节能给孩子创造一个他们真正喜欢的节日氛围?又有多少家长能真正放开手,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们自己过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