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嘉兴中山影城广场的“阳光爱心亭”里,高友仙一边与顾客打着招呼,一边麻利地将饮料递给对方……看到生意一天天地红火起来,高友仙脸上绽开了笑容。
高友仙说,腿有残疾的丈夫许汝煌去年6月份接下了爱心亭,当时是领工资的,每个月600元到800元。今年2月1日,他们主动要求承包爱心亭,每个月向公司上交800元。“人虽辛苦一点,不过一个月下来也可以赚到千把块钱。”高友仙感慨地说,一年来,就是这个小小的爱心亭,使他们一家告别了相对贫困的日子,全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去年5月以来,嘉兴市区有22个残疾人家庭像高友仙一样拿到了“阳光爱心亭”的钥匙,开始了他们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腿有残疾的蒋国蓉夫妇,承包了中山路与建国路口的阳光爱心亭。蒋国蓉说,“刚开始心里真的没底,心事蛮大。天一下大雨,心里那个着急呀,想今天肯定连房钱也做不出来了。”
昨天下午,记者看到,蒋国蓉夫妻俩都在爱心亭里忙碌着,生意看上去蛮不错。蒋国蓉告诉记者,他们每天8点开店,等到建国路上所有商店的灯熄了,他们才会关门。
嘉兴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处主任谢文正说,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给残疾人一个平台,他们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今年5月份,嘉兴市政府又批下18个阳光爱心亭。谢文正说,虽然有十几个阳光爱心亭换过经营者,有的是吃不起这个苦,有的是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但更多的残疾人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自己养活自己”。
嘉兴市阳光爱心商务管理有限公司销售主管顾欣说,一开始,阳光爱心亭采取发工资“吃大锅饭”的形式,残疾人积极性不高。后来,公司鼓励家庭参与、自主经营,并引导他们扩大经营范围,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经营项目。公司也会根据每个地段的特殊情况,为每个亭子出谋划策,希望每个经营户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位于友谊路上的爱心亭,是63岁的沈桂华去年7月份接手经营的,老人的女儿聋哑,又得了血液病,正在上海治疗。与蒋国蓉他们不同的是,老人选择的是“领工资”。沈桂华说,他没有退休工资,女儿一个月起码要去两次医院,家里全靠老伴800元的退休工资。“要是没有阳光爱心亭帮衬,真不知道一家人怎样过生活。”老人欣慰地说。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阳光爱心亭虽为残疾人撑起了“一片天”,但是他们在经营中也遇到了周转资金不足、进货渠道不畅、经营业绩不佳等诸多问题,他们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排忧解难。有关人士呼吁,要把造福残疾人的这件实事做好,还需要全社会的热心人再添“一把火”。
谢文正说,阳光爱心亭经过整整一年的操作,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今后他们还将不断推出,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