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淘宝”不以奖项排名论英雄
“投你这个项目,我能赚多少钱?”在昨天的成果转化洽谈会上,大学生们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了。投资少、见效快、实用的项目,显然会引来投资者更多的关注。获得创业大赛二等奖、三等奖的学生创业项目,兴许比一等奖、特等奖还有吸引力。如浙大等高校的几个技术先进、创意新颖的项目,都未在创业大赛中获最高奖项。
“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于市场的认识还是较缺乏,拿出来的项目动辄需要吸引500万、800万的风险投资,其实,投资者可能更倾向日常生活中能解决问题的小额项目。”大赛评委孙祖环说。
浙江中医药大学一学生团队策划的“方信医疗法律事务中心”,专业处理医疗纠纷官司,注册资金只要16万元,却也吸引不少商家前去问津。
-创业计划赛不再“自娱自乐”
首次由地方政府和高校联合承办“挑战杯”,扩大参与面,邀请全省、全市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参加活动,改变了以往各届比赛“自娱自乐”的局面。
这一变化使青年学生的创业理想、创业智慧和市场主体直接对话,也检验计划的市场成熟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计划的可行性与成熟度、培育社会创新创业新风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创业计划竞赛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竞赛。YAHOO、NETSCAPE等知名公司就是在美国大学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创业计划大赛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在美国有几十年风险投资经验的大赛评委、迈阿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直言,由于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辅导老师中很多人本身不贴近市场,造成有些学生的创业计划项目不够实际。
“创业策划书程序化、模式化,动辄就要百万千万的注册资金,大家都用同一个公式、同一个测算模型,所有的项目都能在两三年内有回报,回报率都高达30—40%,把赢利和市场看得如此简单,有些理想化。”王进说,这些都是因为指导老师本身缺乏市场经验,所以导致学生们做出了“八股”策划。
王进与孙祖环还指出,要实现大学生创业吸引风险投资的最终目标,还必须防止在参赛中产生的“应试创业”,由于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重大奖项者,有机会保研、获得高额奖金等,“少数大学生只注重自己能否获奖,而不考虑该计划是否能真正投放市场实现赢利。”通过这次成果转化洽谈会,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把精力投放到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帮助他们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