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在外地闯荡的浙商,年年都要定期回乡聚首。每年6月初的浙商大会俨然成了400万浙商的“庙会”。今年,一批在省外建功立业的知名浙商还纷纷拿来“大礼包”:与家乡有关方面签下了总额超百亿元的多个投资项目。率领庞大的上海浙江商会的浙江省政府驻沪办主任李晓晋说,充满活力的浙商经济的确是“地瓜经济”——藤蔓再长,终究瓜落故土。
外省浙商,一年创造一个浙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浙商群体,是浙江发展中的一支十分活跃的生力军,也是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说,“一部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浙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史。”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
“也就是说,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去年全年的GDP,400万浙商异地建了一个无形的浙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说。
浙商群体藤蔓延伸之广,令人惊叹。根据《浙商》杂志的调查统计,目前浙商投资的区域已经覆盖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区市,其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的投资额分别达到2000亿元,甘肃1000亿元,安徽、江苏、天津、江西、湖北、云南、黑龙江等超过500亿元,连新疆、西藏等地区,也难挡浙商投资的热情。
政府开明藤蔓茂盛
对于大批浙商涌入外地投资创业的举动,浙江省一直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也是浙商群体的藤蔓得以快速向全国各地延伸的有力保障。习近平说,我们基本的态度是因势利导、乐观其成,积极推动、提供服务,制定政策、搭建平台。他表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是浙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浙江应尽的政治责任,也是浙江企业的明智选择。
每年,浙江省还要根据浙商的投票结果,评选出一批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和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感谢这些城市为浙商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外地城市对这两块牌子特别重视,看作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晴雨表”。今年,安徽合肥市、江苏徐州市等12个城市和山东枣庄市、湖南益阳市等11个城市分别获得了最佳投资城市和投资潜力城市奖,前来领奖的几乎全是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徐州市市长李福全说,目前在徐州投资创业的浙商超过6万人,去年一年的投资规模就达到100亿元,浙商的纷至沓来是徐州投资环境的最好见证。
枝繁叶茂瓜果丰收
人说浙江人的头发是空心的,满脑子是商机。的确,如今的浙商只要哪里有机遇,就往哪里扎根,最终枝叶繁茂,瓜果累累。“浙商走出去的动因主要有三种:一是为了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二是为了实施资源性开发,三是为了规避国际贸易壁垒(主要到境外投资),其实都是扬长补短,壮大了自己。”浙商大会组委会秘书长朱仁华说。
浙商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发展自己,同样带动了浙江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地瓜经济”带来的好处。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任雪涛说,浙江作为资源小省,投资硬环境特别是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确实比不上中西部一些省份。当年,一些企业为了解决发展的“瓶颈”,不得不跳了出去,但是不管浙商走到哪里,他们都还是浙江人,都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
而浙江省近年提出的“腾笼换鸟”战略,为众多浙商回乡投资提供了机遇。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冠巨说,腾笼换鸟就是要腾出空间,利用浙江宝贵的资源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腾出“低、小、散”,换上“高、新、优”,换循环经济之鸟,换服务业之鸟,换自主创新之鸟。
家乡不断出现的新机遇,自然吸引浙商们的眼球。据浙江省协作办统计,截至今年1月中旬,浙江省11个市回归投资的总额超过200亿元,回乡投资的氛围正在浙商中升温。6年前,温州人本集团抢滩上海,率先将重心移到了外地。今年,集团又以17.2亿元的大手笔投资,到家乡兴办了项目。上海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张国标虽然在上海起家,如今在家乡的投资总额也早已达到数十亿元。“放长线才能钓大鱼,藤蔓长才会瓜果大,这就是浙江经济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