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同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拉开帷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期,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生命线。”“创新是科技腾飞的翅膀。”“创新是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动力。”“创新是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根和魂。”……党中央确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正在形成共识、成为合力。
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由此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这场变革,呼唤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呼唤在全社会导引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风尚、营造一个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创新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就这样成为我们时代的迫切要求。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活力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了它所造就社会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
一部人类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文艺复兴的思想创新,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启蒙运动的文化创新,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这些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成为推动这些国家走向兴盛的先导。工业化的历程告诉我们: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一旦创新活力丧失,就面临着竞争出局的危险。18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其中无不包含深厚的文化根由。
我们经历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7年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回头看看,没有创新,思想的藩篱难以冲破,体制的坚冰不会融化,深圳还是渔村,浦东依然沉寂。正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熔铸了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甘于冒险的创新文化,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激荡人心的历史巨变,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四)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追寻社会进步的脚印,我们可以看到:
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凡是对新挑战作出创新应答,创新文化活跃的国家,就能兴旺发达、以至后来居上;凡是创新文化乏力、囿于固有经验和传统思维的国家,就难以持续繁荣和长远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总要寻找落脚点,而且往往在最具创新意识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谁在创新文化上占据优势,谁就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一个国家的创新文化,同创新事业相互促进、相互激荡。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是创新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五)进一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只有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先进文化。
(六)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各种创新不断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正在展开。文化的力量从未如此重要,创新的话题从未如此迫切。
在这个时代,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知识产权成为财富的最大源泉,创新人才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构建创新型国家成为许多国家的自觉选择。
在这个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创新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精神的强弱,日益成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韩国人认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英国国会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 ,美国、德国急切打造国家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