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詹晓东 摄)
陈善立站起来,做出握手的姿势。记者注意到,这位40多岁的慈溪小老板,他右手的无名指明显短了半截。迎着记者诧异的目光,他轻轻地一笑,化解我心中的疑问:“10个冲床工,9个断指头,这个蛮正常。我原来就是一个冲床工人。”
像陈善立这样的断指小老板,在聚集着一批冲床小企业的慈溪并不是个例。以冲床模具为当地支柱产业的黄岩、永康部分乡镇,断指事故也不断发生,各级媒体甚至把某些地方的断指现象称为“断指之痛”。
发展区域经济,冲床业当然不能消亡,但如何取得经济与安全生产同步发展呢?去冬今春,慈溪市宗汉街道金堂村联合工会为保护民工权益,建议在中小冲床业企业里,改传统的计件工资为计时工资,从而有效遏制了断指事故的频发趋势。2006年年初,该村的冲床企业率先实行计时工资制,至今没有再发生一起断指事故。民工们在“娘家人”的帮助下,他们的权益保障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断指
工会主席一桩心病
初夏的慈溪闷热潮湿,42岁的孙其达在金堂村会议室里满头大汗地向外地工会介绍经验。这位黑瘦的村工会主席如今已成名人,因为推行计时工资制取得了企业效益增长、工伤事故减少的双赢效益,他成了外地冲床企业取经的对象。“不客气地说,现在连全国总工会的官员都知道我的名字,我现在名声在外。”孙其达满面红光地朗声大笑。
金堂村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农村:村里几乎没有从事农活的村民,村民大都有自己的作坊式小工厂,全村分布着49家企业,而冲床加工业则是该村最主要的产业。因为企业小,村里成立了联合工会,孙其达被选为工会主席,断指事故一度是他的心病。
孙其达办公桌上最醒目的地方放着一本厚厚的断指记录,一张张触目惊心的断指图片时刻牵引着他的疼痛记忆。“这40多张断指图片,每一个后面都有一个凄惨的故事。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开了一家冲床加工作坊,一次大的断指工伤事故发生后,赔了个精光。这个故事我常常讲给别人听,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照例,老孙给记者讲起了这个他曾经讲过多次的故事——
“我的朋友在2003年开了家冲床小作坊,生产的是小家电配件,工厂不大,也就雇佣了5个外地民工。冲床作业是一个机械单一的活,只要把铝片放到冲床下锻压就可以了, 5个民工都没有怎么读过书,更不要说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了。朋友按照惯例使用计件工资制,大家都认为计件工资能提高工效,能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使企业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可怕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了:2003年,刚开业不久的工厂出了一起断指事故,一个工人的右手食指被冲床压断,工人痛失手指,朋友为此赔了1万多块,工厂那年勉强维持。2004年,更加惨痛的事故又发生了,一个工人在锻造模具时,右手手指齐刷刷被压断,一下赔了18万,朋友的工厂不大,工厂赔了个底朝天。没办法,为了还债,朋友又出去给人打工了。”
作为负责协调劳资关系和监督安全事故的工会,孙其达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他多次到冲床企业去查找断指原因。“我们村里大都是家庭作坊企业,业主的安全意识本身就不够强,他们只要求员工能多生产就行了,直到出了事故之后他们才知道后悔。我和业主们多次谈心,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决心改变,彻底根除断指现象。”孙其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