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郭肇村党支部副书记施法忠的桌子上,压着一张2001年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来视察的照片。“你瞧,总理后面那个露出半个脑袋的人就是我。”施法忠笑道,不无遗憾,“被人遮住了。”
当年温家宝来郭肇村,为的是“看”竹子。而今天,包括竹笋在内的竹子,在这个浙北小县,显然已形成了一个大产业———全县有竹木加工企业160多家、竹加工企业25家,解决了2.4万就业人口,相当于德清整个农业人口的7.8%。
站在村里的竹园前,施法忠所能切身感受到的是,一种新型的农村发展路子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而在竹园之外,这条道路也引起了更高层面、更为广泛的关注———4月中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主席王萍一行悄然来到德清。
一个星期的调研后,《现代林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关于浙江省德清县现代林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以下简称《德清林业调查》)呈送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案头。
回良玉副总理认为,报告中所反映的德清林业发展经验,“应借鉴和推广其经验”。其后,浙江省有关领导也在报告上写了句话,“德清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对我省类似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几天前,在德清召开的全国县域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众多专家聚焦德清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认为,德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新农村建设的‘德清模式’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
这个在浙江名气都不怎么大的县,何以引起了如此的关注?
德清靠什么吸引别人
想过在大冬天吃到新鲜竹笋吗?德清人就有这能耐,完成你的心愿。
郭肇村的发展,可以看做是德清的一个缩影。这个村现在拥有7000亩早园竹,全村人基本都靠竹子吃饭了。
按照生长规律,竹子一般每年3月份才出笋,但采用了覆盖技术后,德清的早园笋要整整提前三个月出生。在前一年的12月份左右,早园笋就开始上市,大量销往上海等地,深受市场欢迎。
“冬季能吃到鲜笋,那是比较少的。”施法忠说,“而且冬季的时候,笋的价格高,一斤笋常卖到十多块钱。”对竹农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笔的收入。等到了春季,其他地方的各种笋大量上市后,价格就开始降下来,有的只有几毛钱,德清的笋农却已经赚好了。
为了保护笋农,德清县还成立了早园笋合作社,这是一个类似于企业的组织,“是德清县扶持笋农的一个高招。”县林业局林业产业科科长刘振勇说,如果笋农的笋销售不出去,合作社就会以高于市场价全部收购,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仅仅做好竹笋的文章,显然还不足以让专家另眼相看。
包括竹笋在内,德清围绕竹子,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走向了企业化的道路。甚至连安徽的竹子,也拿到德清来卖。“现在全县有竹木加工企业160多家,竹加工企业25家,形成了一个很完善的竹加工产业,解决了2.4万就业人口,”孙涛说,“相当于德清整个农业人口的7.8%,这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