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企业事故连连,被强制停产
1998年4月,海宁市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招商引资从邻近的海盐县引进了通元化工厂。企业投产后不久,便不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1999年11月化工厂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时,嘉兴市范围县市消防大队几乎全部出动,灭火灭爆时间长达6个小时。
2002年,国务院出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后,海宁市安监部门检查中发现通元化工厂超范围生产经营,未经批准擅自生产N-乙基苯胺和N-乙基间甲苯胺等危化品,安监部门两次发出监督指令书,要求其整改。2004年4月28日,海宁市有关部门检查中再次发现企业生产危化品,安全隐患依然严重,安监部门做出了责令其暂时停产停业的决定,由企业自主排除安全隐患并停止危化品生产。但通元化工并没有停止生产,5月1日,海宁市对通元化工实施强制性停电停产。
通元化工停产至今已有两年,在此期间,海宁市政府一直要求企业在关闭、搬迁或改变经营范围中作出选择,并承诺可以通过协商向企业提供部分补偿,然而通元化工拒不接受,要求政府承担停产以及搬迁的全部损失。记者在通元化工厂看到,空旷的厂区内只有两三个值班工人,高耸的化工装置已经锈迹斑斑。据介绍,装置内还遗存近200吨危化品,再次酿成重大污染或安全事故的隐患依然存在。
目前,通元化工停而未关,海宁市政府对通元化工的处理,与两年前相比几乎没有进展。
利润巨大,"明星企业"不甘心就此退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基本免费享用环境和安全成本,利润巨大,企业并不甘心就此退出。这是造成目前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通元化工厂企业主朱鹤良告诉记者,2004年5月1日工厂被强制停产时,企业刚好接到美国的一批订单,利润可观,要赶在5月初完成,因此当时收到安监部门的停产通知书,厂方还是希望能够完成订单以后再作处理。
他还告诉记者,欧美等发达国家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大多不再在本土生产此类化工中间体产品,纷纷把企业、设备和订单转向中国,而这些产品又是他们必需的,正因如此,危险化学品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同时由于国内危化品企业不必为环保和安全因素投入太大的成本,生产利润很高。他说,近两年来,尽管通元化工已经停产,但是他一直租借其他企业的厂房从事危化品生产。
朱鹤良向记者表示,除非海宁市置换土地让他继续开办生产危化品的工厂,并承担企业搬迁费用,否则就要和海宁市政府拖下去。
据海宁市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主任顾建国介绍,通元化工在停产之前,一直是海宁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的"明星企业",其不仅是海宁市的纳税大户,拥有"百强私营企业"等称号,在同行内颇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