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探路
一句话开启了一个文化博览会
2002年,中国文教协会有一位副理事长来义乌考察,他对一个县级市文化用品产销的繁荣大为吃惊。他对陪同考察的义乌市文化用品行业协会会长楼国辉说了一句“一有市场,二有客户,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还没有文化展会呢”?
楼国辉心中一动,作为有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个人资产逾亿元的他,深知一个展会对于行业的意义和作用。“一起干!”中国文教协会副理事长回京后,楼国辉注册了他的第五家公司“义乌福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骆峻翔也加入了进来,担任副总经理,成了具体执行者。
骆峻翔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回到义乌就经不住蓬勃的市场经济的“诱惑”做过各种各样的小生意,在加入展览公司之前做的是服装生意。“改做展览,当时想法很简单,北京专家都说行,那就试一试”。
做做看,心态轻松,但日子不轻松。一头去拉参展商一头去拉采购商,看似简单的展览使得骆峻翔从那一年开始,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出差,见庙就拜,见菩萨就磕头,全国各大文化用品生产商、经销商都是他的“菩萨”。
2004年,除了驰名中外的“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义乌突然间又冒出了一个新的博览会,叫“文体用品博览会”。拉来最初提供创意的中国文教协会做主办单位,福田展览服务公司则是惟一的承办单位。
五六个人忙活了两年,第一次展览成交额千万左右,没啥赚头。但是,没亏就是赢,这个“第一次”让骆峻翔和他的同事看到了前景。
变化
以前我求他们来展览 现在他们送上门要我挑挑看
骆峻翔说,最早成立公司时他以为就是注册一个公司操作一个项目,做一个展览,做做看。但第一届让他感觉“投对了胎”,义乌是个做展览的绝佳之地。骆峻翔的感觉是有道理的。做展览,一靠参展商,二靠采购商。义乌本地文具企业就有2000多家,但是义乌市场上70%的文具销售商来自外地,像宁波、福建、广东等文具生产基地都将义乌当作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绝好平台。
然后再看采购商,不算国内采购商,就是常驻义乌的外国采购商就有8000多人。平日里,销售方、采购方都在义乌市场转悠,自从得知有个文化用品展览,都趋之若鹜。
2005年,“第二届文体用品博览会”如期开展,短短两天,两三百个展位成交额突破亿元,其中专业外商就达2000人以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还分别组团参加采购,外贸交易额占总成交额的80%以上。这在当时国内同类展会中独一无二,有的媒体甚至评价其为“中国文化行业首席国际贸易平台”。
骆峻翔晕了,而且他渐渐感觉到了自己“地位”的微妙变化:“福建和汕头都是文具基地,以前都是我上门去求他们能不能把货拿到我们义乌来展览,卖卖看,现在是他们送上门来要我挑挑看。”
当义乌的“文博会”快速成长时,类似的“文博会”在全国也遍地开花,2004年11月,深圳,2005年9月,沈阳也开了“文博会”。但是,义乌和他们不一样,其他“文博会”均以展示为主,而义乌的这个文博会跟义乌人一样,很实在,“就讲交易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