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内外的宾朋在茅盾纪念堂参观。浙江日报记者 邵全海 桐乡市报道组 李晓鹏 摄
水中110支白色蜡花微微摇曳,像在列队欢迎游子回家;一堵立体的“声音墙”,浓浓乡音穿越时空又在耳边回响……今天是文坛巨匠茅盾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故乡人民为他修建的茅盾纪念堂正式落成。
新建的茅盾纪念堂,坐落在乌镇西栅灵水居内,纪念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上下两层,其间陈列有茅盾遗物59件,书籍1000余册,图片90多幅,整个展馆以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为主线,展示了茅盾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步入纪念堂,潺潺的流水声响在耳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遗容展厅。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茅盾遗容雕像,静静地躺在黑色花岗岩平台上,肃穆而宁静,身上盖着一面鲜艳的党旗。大厅中间是一个大水池,清澈的流水日夜流淌,象征着茅盾先生提倡的“为人生”的文艺思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雕像上方的墙壁上镌刻的是茅盾去世前给中共中央要求恢复党籍的信。早在1921年,先生就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最早一批党员之一。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与党失去了组织上的关系,但是又根据党中央的安排留在党外,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的文艺斗争。从这封信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茅盾先生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在一堵特殊的“声音墙”上,穿越时空,人们可以听到茅盾先生那带有浓浓乌镇口音的家乡话。
在茅盾的“书房”,书桌后面的墙上挂的是茅盾母亲陈爱珠的遗像,茅盾先生似乎依然端坐在书桌前,读书、写稿、回信……累了,就在沙发上与友人畅谈文学与人生。在陈列茅盾先生遗物的展厅里,陈列着茅盾任文化部长期间出访各国友人所赠的玉盘、瓷器等。长条几上是存放夫人孔德沚骨灰的骨灰坛,孔德沚去世后,茅盾极度悲痛,将夫人的骨灰放在卧室中,表达对夫人的缅怀之情。
拾阶而上,迎面是一面布满了红色印章的墙壁。据介绍,这些都是茅盾先生使用的笔名篆印,茅盾一生总共使用了125个笔名。墙上“逃墨馆主”这个笔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实际上它是茅盾发表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第一章时使用的笔名。当然也有许多我们非常熟悉的笔名,其中包括最著名的“茅盾”这个笔名。通过时变时换的笔名,可以想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严峻的革命斗争,更能体会茅盾先生为宣传革命思想鞠躬尽瘁。
在二楼的一面墙壁上悬挂着茅盾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11幅照片,展现了茅盾先生不同时期的容颜笑貌。在放映厅,人们还可以看到纪念茅盾先生的各种专题影像资料。
穿梭在纪念堂里,这位文坛巨匠的一生历历在目。
(浙江日报桐乡7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