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产经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黑龙江采风:黑土地上的“新知青”

www.zjol.com.cn  2006年07月11日 06:28:5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按:五谷丰登的“北大仓”、焕发生机的老工业基地、美丽的松花江……带着对祖国北疆这片黑土地的美好印象,带着浙江人和龙江人的深厚情谊,6月下旬,本报记者奔赴黑龙江看边贸、下车间、入农户、访商家,撷取了两省合作交流的生动片断,从今天起予以刊载。

  飞机抵达哈尔滨上空,舷窗下棋盘般方整的千里沃野越来越近,我们心中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激动与亲切。

  黑龙江,就是这片祖国东北边疆辽阔的黑土地,见证了当年万千浙江知青的青春岁月。许多浙江人的师长、亲朋、同事,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在这里炼就了他们坚忍的性格。

  今天,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时代号角下,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发展思路影响下,在昔日水乳交融般的两省间特殊的情感纽带联系下,一批又一批浙江人踏上这片黑土地,投资创业。他们,被龙江人亲切地称为浙江来的“新知青”。

  边贸浙商的“三起三落”

  火车一夜疾驶,把我们带到了离哈尔滨460公里的中俄边境城市绥芬河市,此地距俄罗斯口岸城市波格拉尼奇仅26公里。20年前当地人一车西瓜再启中俄边贸大门,而今这里已成为我国辐射俄罗斯远东及东欧地区的重要口岸。

  城里最红火的是浙江商人开的杭帮餐厅,端坐其中,品尝着家乡的龙井茶,我们倾听着他们的打拼传奇。

  绥芬河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冯济堂“三起三落”的经历就颇具代表。

  “刚来就呛了一口水”,冯济堂说。1995年才25岁的他原本在湖北卖服装,由于经常到绍兴轻纺城进料,认识了同住一个宾馆的东北人,第一次听到了“绥芬河”这个地名。

  “当时只想到内地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远的地方生意总好做一点,再说还能往俄罗斯卖”,他兴冲冲地带着一批夏装来了。哪知道,绥芬河地处北端,夏天也很凉爽,这里人特别是俄罗斯人根本不穿南方的夏装。冯济堂像所有来这里的浙江人一样学到了第一招,他开始琢磨俄罗斯人的体型、爱好,搜集信息,生产放在老家临海杜桥,之后生意慢慢好转。

  “3年后又碰到了卢布贬值”,他回忆说,这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1亿卢布从13.5万元人民币变成了11.9万、7.5万、5.5万元……不少浙江商人天天抱着钱哭,来买货的俄罗斯人也少了,以前他每月卖1万件衣服,这时却连1000件都卖不动。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年商人云集的批发市场又突发火灾,最困难的时候,冯济堂想,俄罗斯这么大个国家,经济总会回升,居民购买力肯定能恢复。他省吃俭用,连服装扣子都自己动手钉,又从家乡借来了流动资金,终于挺了过来。

  眼下,冯济堂又面临着一次转型。今年以来俄方加强了进口货物管理,严格限制过境人员携带商品货物。见惯了商海风浪的冯济堂不慌不忙,先是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做精品打品牌,接着又开拓了出口市场,把自己在临海和牡丹江生产的服装运往新的出口口岸,再转运到中亚及独联体其他市场。

  新闻数据:2005年浙江省对俄贸易达17.6亿美元,其中在黑龙江边境或转口贸易占了相当份额,仅绥芬河就有7000多浙商。

 [1] [2] 下一页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管哲晖 刘 刚  编辑: 朱小燕

相关稿件

[7月11日·一天精彩]文成青田争抢刘基故里

·我省与黑龙江俄罗斯签下57亿元合作大单 2006-06-16
·黑龙江132个项目来浙抛绣球 2006-04-17
·今年我省从黑龙江引进粮食估计将达175万吨 2006-04-18
·黑龙江132个项目来浙抛“绣球” 农产品合作最受宠 2006-04-17
·连线黑龙江煤矿遇难矿工亲人 杭州知青痛失爱子 2005-11-30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