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震灾、水灾、旱灾、灾、虫灾会在我国救灾部门的工作语言中频频出现,但“热灾”却鲜有人提。平时提及更多的恐怕是被要求:工作中要“战高温”、学习上要“冒酷暑”
台风给杭州带来了短暂的凉爽。但转瞬即逝的凉爽过后必定是高温。前几天,大太阳炙烤着杭城,气温“嗖、嗖”地往上蹿。7月3日,我市气温升到38.1℃ ,创下入夏以来的最高气温,仅比历史最高气温低了0.1℃。
这几年,每到夏天,全国各地总有“热死人”的事情发生。杭州是一座“热点”城市,越来越高的气温“烧”出了新问题。
案例
女工热死考问“战高温”
7月7日《东南快报》披露的“女工热死”事件在全国引起了震动:7月3日晚,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长隆纺织厂女工刘运芳晕倒在车间内,抢救无效第二天死亡。医生说,刘是因中暑死的。刘运芳的工友向记者说,该纺织厂车间常年温度很高,近期高温天气,更是给他们“火上浇油”。
她的家人说,刘晕倒前,已经发高烧,她曾向工厂请过病假,却没有得到批准。这似乎证明了刘运芳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当她感觉到了身体严重受损的威胁时,却无法获得起码的病假休息权利。她几乎是在无奈绝望的情形下,在“杀人的高温”中煎熬,最终滑落生命的谷底。
去年,热昏、热死的事件在杭州这个“热点”城市并不是没有———
7月3日下午1时,一名30岁左右的妇女正在马路上扫地,突然摇晃了两下就猝倒在路边。市三医院的值班医生称,这位病人的体温已超过了42℃,送医院时已经死亡。
7月4日下午4时,下沙10号大街98号,装卸工人夏起红倒在了工地上。经省中医院检查发现,他的体温已经超过了体温计的最高限值42℃,并在医院连续昏迷了7个小时。
今年的高温刚刚开始,杭州也已出现了在高温中“倒下”的事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户外工作者小刘连续几天从早晨7点就开始搬运货物,唯一的降温方式就是不断喝白开水,到了晚上他开始头晕头痛、呕吐、不停地流汗、四肢肌肉颤抖。6月21日晚,被市四医院诊断为高热中暑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