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暑日访义乌,立即感受井喷式发展的热浪。迎面内外客商,满眼商肆店铺,到处车流物流。现代化的小商品市场面积260万平方米,5.8万个商位,每个商位前逗留1分钟,需要120多个工作日才能逛完;经营商品40万种,出口商品辐射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这个位于浙江中部既不沿海也不沿边,改革开放初几无工业基础的贫穷农业县,以市场闻名,因市场发展,靠市场崛起。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亿元,财政总收入3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6亿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五位,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
曾赴义乌调研指导9次的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义乌依靠兴商建市,夯实发展基础,近年来利用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义乌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是当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深入采访,我们分明触摸义乌悄然嬗变的脉搏——
增长方式之变:从“三现交易”,到“世界性小商品贸易中心、制造中心”,义乌赢得竞争优势
惊回眸,义乌小商品市场从1982年的马路市场起步,经历五次搬迁,八次扩建,拉出了一条持续上升的曲线。经历世纪之交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的历史性变化,省内外许多专业市场都逐渐萎缩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何长盛不衰?
“义乌也曾经遭遇险情”。2001年前后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绝大多数商户只知道“现场、现金、现货”交易,不懂外贸业务,不解电子商务,市场成交额徘徊不前。有专家断言,进行“三现交易”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八年内将难以为继。
“用科学发展观衡量,这种对义乌市场的悲观判断,其实反映了义乌粗放贸易方式的危机。它逼着我们立足市情实际,重新谋划义乌市场的发展路径。”市委书记楼国华介绍说。面对现实,义乌的干部群众在思考:小商品市场只做内贸生意,能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电子商务兴起,分流了部分“三现交易”,为什么自己不能转变交易方式,抢占市场先机?市委、市政府深入调研,于2002年底做出决策:发扬历届市委市政府兴商建市、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
从此,买卖全国货的义乌健步迈向国际市场。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上世纪80至90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一直以“廿三里”、“篁园”等地名称呼,唯独2001年12月开始分期建设、陆续营业,至2005年10月全部建成的最新一代小商品市场,不叫地名“福田”,而以“国际商贸城”冠名。
名称的变化绝非偶然。与以往相比,硬件设施一流的国际商贸城运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嫁接提升传统市场,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功能对接。宽带网接入每一家商户,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与万里之遥的美国下单交易。有专家称,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一个超越了“三现”交易方式,集商品展示、外贸洽谈、购物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订单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商品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