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农产品进超市、饭店?连日来,江浙沪三地超市、农贸市场和饭店的50多位负责人,深入湖州、杭州考察。他们走田塍、进基地,还与我省70家农业企业进行产销对接。
一路跟踪采访,三地卖场有关负责人与记者聊起了“采购经”。
南京市蔬菜公司配送中心总经理许兴清楚:如今可不是靠打季节差就能种啥赚啥的年头了
“当前,农民要寻找种养业的新突破,大胆创新农业生产。要知道,这些年农副产品数量大大丰富,人们的消费水平又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展人家没有的、市场稀缺的,才能获取高回报。
从我这几年捕捉的市场信息来看,首先要在品种改良上动脑筋。许多农产品只要稍加改良,就能迎来新的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前不久,河南一家企业把普通山芋的基因进行重新排列,开发出了七彩山芋,不仅卖相好,而且把山芋的毒性给解除了,结果每公斤卖到了4元,是普通山芋的10倍。
农民朋友还应敢于创新生产方式。我从山东寿光进过500公斤土豆和南瓜,不到两天就全卖光了,而且每公斤土豆从平时的2元卖到了3元。其实,这些产品在感观上并没什么两样,但它们突破了原有的种植方式——土豆长在树上,南瓜长在水上,不但确保没污染,而且吃起来口感更细腻,消费者自然就欢迎。
此外,还要在农产品用途上有新突破,以启发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有人把蕃茄种在花盆里卖,不仅果子可以吃,还能起到美化居室的效果,成本也远远低于花卉。乖乖,卖得特火。”
杭州联华华商集团生鲜采购经理虞亚萍提醒:千万不要忽视农副产品进超市前的许多细节
“农业企业要想把产品打进超市,必须走标准化道路。这不仅仅包括农产品要绿色、无公害,还包括许多销售细节:比如说精细化挑选的产品不仅要排列整齐,包装也要讲究,像小茄子要用浅托盘,大青椒要用深托盘,以衬托出商品感光,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散装蔬菜要形状统一、长短一致,以免进超市后重新挑拣,增加配送成本。
如果忽视了这些细节,就会影响农产品销售的附加值。像黄瓜、茄子如果弯的、直的混在一起,价格起码要相差一半。再举个例子,我们超市的小蕃茄销量特别好,散卖每公斤不过3元,如果生产基地运货时用托盘包装整齐,每公斤成本不过增加4角钱,但每盘(0.25公斤)售价可近5元。农民辛辛苦苦把产品生产出来,到头来由于销售环节上的疏忽造成损失,岂不可惜!
这几年我跟许多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沟通,他们已逐渐看清了这些问题。萧山有家企业过去嫌执行我们的标准太麻烦,现在理念跟上了,成了我们超市的大客商,每天供货5吨以上。如今,到超市买农产品正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今年上半年我们集团的生鲜占比已达23%,我相信,农业企业只要严格执行标准,市场空间会很大。”
上海华联吉买盛超市采购部经理杨宇秋希望:生产商抱团合作,给超市更多“第一手货”
“从我10多年的采购经验来看,很关键的一点是要争取到‘第一手货’——就是说生产商直接把农副产品销给我们零售终端。我们超市卖的农副产品中,浙江农副产品占了20%左右,可惜的是基本都是通过代理商代理的。
我为什么对此感到遗憾?因为上海土地资源有限,农副产品靠全国各地支援。如果进超市的农产品有太多的中间环节,不仅难以确保新鲜度,很多产品的质量也很难保证。同时,随着流通成本的增加,超市的零售价也水涨船高。而对农业企业和农民而言,减少中间环节意味着能从中获取更多的毛利,能减少五个点左右的流通损耗,更主要的是能确保产品品质、打响品牌。
这次浙江之行,也有一些基地企业想给我们直接供货,可惜规模太小只好忍疼割爱。我们在上海有13家门店,每天光进水果就10多吨,如果联系的基地缺乏足够的配送能力,销售将难以为继。所以,希望浙江农业企业、基地和农民抱团合作,成立或参加各种农业合作社、协会,以此把生产、销售等环节组织协调好。这是实现产销对接的最务实的方法。”
(浙江日报杭州7月1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