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为期两天的西泠春拍落下帷幕,总成交额达2.62亿元,成为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的佼佼者,再一次印证了去年西泠首拍赢得的“江南第一拍”美誉。
这背后,是百年名社经历体制“脱胎换骨”后焕发的活力。作为杭州市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3年来,西泠印社成功进行了公益性文化事业整体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转企改制,让“西泠印社”这块金字招牌重放光彩。
过去,西泠印社社团、孤山社址、经营企业、出版社、事业单位都称“西泠印社”,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混为一体,各种资源陷于内耗无法形成合力。2002年,印社产业亏损严重、社团登记受阻、文保单位常年失修等问题集中爆发。2002年5月,杭州市委作出了调整西泠印社管理体制的决策,全新组建市委直属的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2003年3月,西泠印社改制启动。当年底,印社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西泠印社出版社、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公司作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一级发展主体,同时吸收社会资本组建了印石、文化用品、展览、艺术拍卖等二级公司,形成集团化发展的新架构。
之后,社务委员会出台《西泠印社产业连锁经营特许加盟暂行办法》,并在杭州、北京开出了连锁店,还制订完善《“西泠印社”品牌管理规定》,强化了对品牌的保护和监管。
经历了3年的“改制洗礼”,西泠印社的产业竞争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西泠印社产业总体销售收入4260.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倍;实现利润1636.5万元,增长了10.3倍,国有资产收益率为87%。
在印社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社团活动和文物保护也驶上快车道。恢复传统春、秋两季雅集,并将国际交流、展览、学术研讨、鉴赏活动贯穿其中;举办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打造产业和社团互动新平台——西泠印社以更开放、亲民、互动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