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半夜,董女士一觉醒来迷迷糊糊地摸了摸身边儿子的小手,顿时惊得睡意全无。睡觉前,儿子的小手还因高烧38℃而滚烫滚烫,现在却变得冰凉冰凉的,夫妻俩火速将儿子送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询问后发现,原来是妈妈重复给药使孩子在三小时内体温骤降了3℃。
省立同德医院小儿科主任应静芝医师说,“董女士给孩子吃的是感冒灵和扑热息痛。感冒灵虽然是一种主要针对感冒治疗的复方中西药结合制剂,但它其中也含有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的成分。当它与强效解热的扑热息痛一起服用时,就使得同成分药物剂量过度,导致孩子在短时间内体温下降过快。”
治病急于求成的人很多
“为了快速有效地治愈疾病,很多人常常急于求成联用多种同类药物。”应静芝医师说,“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平时的门诊中很常见。”加大药物剂量虽然可以快速缓解病人的一些症状,但同时也带来了药物浓度过高、作用过强,药物相互作用后疗效减弱,毒副作用增强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方力争医师说,如何用药是具有科学用药原则的。有的疾病治疗需要联合用药,通过各个药物的协同作用,来增加主药的疗效。而像发烧这类疾病,通过冰敷、冷毛巾擦拭等物理方法就能缓解发热症状,是没有必要急着吃药,或是重复吃多种药的。“孕妇、幼儿及老年人由于各自的身理原因,用药尤其要小心。具体地说,很多老年人由于身体自然衰老,体内解毒、排毒功能本来就较差,再加上多种疾病缠身,内脏各器官往往都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样一旦用药不当,就极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加重原有的病情。”
一种药却有十几个名字
百服宁、泰诺林、泰诺、必理通、静迪是为大众所熟知的强效解热镇痛药,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扑热息痛。这前者都是商品名,后者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别名,而该药真正的化学名为N乙酰基—P—氨基酚。
国家药典委员会规定,每个药品一般有两个标准名称。一是规定的通用名,另一个是它的化学名。但由于不同制药厂家的商业操作及竞争的需要,同一种药品往往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名字,有的常见成分药更是多达十多种。“因此,很多患者在服药时没有遵照医嘱,擅自在药店买药吃,就很可能造成买了同种成分的药物,在不知不觉中超剂量服用。”
方医师提醒患者,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患者在治疗疾病时应该谨慎服药。在医生明确诊断后,遵医嘱对症下药。同时,在服药之前,也应细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成分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