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浙江主要城市的暂住人口,每年以新增10%以上的速度在递增,这些不断融入的外来人口,正在不断修正与补充原有的城里人概念。我们发现,如今要定义本地人与外地人,已经越来越难了。他们之间的界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正慢慢模糊,他们之间的区别在新的生活形态中越来越被淡化。
前不久,杭州万松书院相亲会组织了一期“杭州丈母娘会会来杭创业者”主题见面会,邀请了30多位新杭州人与杭州的“丈母娘”见面。这些青年有来自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也有河南、湖北、黑龙江、重庆等外省的。他们都在杭州生活、工作了多年,有外企员工,厨师,职员,还有自己经商办厂的,参加这次主题相亲会,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愿,想找个杭州本地姑娘做妻子。
“找一个本地姑娘,本地人在杭州有家,有亲戚朋友,会让我有一种在杭州真正安了家的感觉。”来自重庆的青年小周表示,“哪怕做个上门女婿也心甘情愿。”
然而,小周这一天的收获并不理想。他感到,杭州的“丈母娘”还是比较“挑剔”的。而“丈母娘”们却不这么认为,她们表示,虽说这些外地青年人都不错,但是外地人没有房子的多,有时候,说外地人在找对象还不如说他们在找房子。所以考虑时要格外慎重。
一场特别的相亲会,难得地提醒了我们一个话题,现代社会,本地人外地人,还有多大的区别。
城市:你的我的讲不清
老杭州人总相信自己对这个城市更有感情,因为他们了解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岁月起伏。浣纱路曾经是条河,庆春路曾经并排通行两辆汽车都嫌挤,老底子的湖滨是那个样子的。在他们心目中,没有这些记忆的外地人,总不能算是“自家人”。
在城市发展相对滞缓的年代,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区别本地人与外地人一项很内核的东西,而如今,城市发展的速度,正在改变这种差别。
在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工作的小董说,一套市中心的小面积老式公寓和一套郊区的大面积新公寓,杭州本地人往往会选择前者,而外地来杭者则大半会选后者。杭州本地人是从小城区概念发展起来的,而“新杭州人”却没有这种概念,这决定了他们在选择居住与工作地时,没有固有的束缚和框框。
说起城西某花园的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张女士挺后悔。1999年时,曾经有同事拉她一同去买那里的房子,可当时,她一听地方就摇头。在她心里,地段,代表着有多少学校、医院,邻居都是些什么人,离西湖距离多少。因此,当年她对城西的房子一点也不感兴趣。“没想到,后来那里房价涨了那么多,而且所有的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了。我的外地同事当时甚至买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我有点羡慕他们了。”
在城西,连片田野已经成为杭州最密集的住宅区,被称为“移民城”的下沙新区,迅速发展中的钱塘新城,这些城市最具有生气与活力的所在,都和这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有着莫大的联系。在城西的那些社区中,你很容易听到各种各样的乡音。相对老杭州人有着深厚岁月印记、舒缓的记忆相比,外地人的城市记忆更具有当代性与增长性。
不同的杭州人有不同的杭州记忆,一个在城西住了七八年的外来人,现在对伴随他一起成长起来的城西,感触比一个城隍山下的老杭州只会更深。在他们心目里,杭州当然也是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