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网”遇冷凸显法律缺失
一宁波青年创办公益网站,两年来成功例子不到15起
两年前,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在宁波创办了一个“失物招领网”,为失主和拾到者搭建了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以方便失主寻找失物、拾到者寻找失主。
可由于招领系统不完善等原因,网站发布的失物、拾物信息有限,“拾主”、失主成功对接者更是少之又少,两年里成功例子只有十多起。
跑车站宾馆联系“业务”
“失物招领网”的站长叫余小军,今年34岁,在宁波江东一家外贸企业上班。他说,两年前,他凭一腔热情,办了这家公益性质的失物招领网,可没想到现在每天只有100多次点击量,几天才能看到有人发消息。
“当初的设想挺好,丢或捡东西的人都可发信息,实现物归原主。”余小军说,目前,网站上关于丢东西的消息还比较多,但捡东西的却寥寥无几,而且基本上是身份证、银行卡之类的东西,贵重物品几乎没有。
由于网站受关注度不高,余小军还找到宁波火车站、汽车站以及一些宾馆,与他们的失物招领处联系,希望他们把一些拾到的物品信息发布到网上。在余小军的努力下,不少单位同网站达成了合作协议。
环卫工人竟然叫卖线索
同时,余小军等人还联系了一些环卫工人。这些环卫工人经常拾到身份证、文件袋等东西,一听说有失物招领网站,都比较支持。
可由于环卫工人基本上不上网,余小军就跟他们约定,定期打电话给他们,了解他们拾到的物品信息,然后发布在网上。
去年8月的一天,有个清洁工发给余小军消息:他在江东中兴路上捡到了一块汽车牌照。余小军立即赶到现场,可没想到清洁工居然揣着车牌叫价:“拿点好处,最起码一条‘大红鹰’吧?”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最后这个清洁工拿着车牌跑了。
余小军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都是因为报酬的问题。“我们也是做公益的,哪有钱给他们。”他说,从开办至今成功的例子不到15件。
“冷清”凸显相关法律缺失
据余小军介绍,失物招领在国外被称为“报失业”,有近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
各国政府也制定以物权为中心的法律法规,既规范人们的捡拾行为,也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加以扶持。
对此,浙江合创律师事务所的郑勇认为,由于我国目前《物权法》还未出台,个人建立失物招领网在目前的法律条件下还不可行。除了公信力问题,如果有人捡到了钱或物品,又有人来领取,如何核实对方身份?如何公证定性?这些都很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