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了解 少一点功利
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从社会学的视角阐明了自己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看法,他认为暑期社会实践首先带来的是对大学生个体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是能力上的,更是情感和灵魂上的。“大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交流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组织的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的了解,百姓的了解,民族的了解,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情感的提升;通过在乡村、基层历练,踏踏实实地做事,而不是很功利地看问题,可以使大学生的灵魂得到深化、纯化。而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所谓‘小河有水大河满’,大学生个体的全面提升就能实现社会的提升和进步。”杨建华又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不能浮于形式,只能真正地深入,沉下去,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的影响。”
多一些内容 少一点形式
浙江青年学院副院长王曙光认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中非常必要的一课,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他也认为社会实践不要光想着去解决问题,社会实践首先是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然后再是尽可能地去了解社会,只有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才能服务社会。
王曙光认为现在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机械和内容过于单一:“大学生应该实实在在地去做些事情,但是从现在来看,大学生还是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和高校教育的方式也有关系。大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方说现在杭州城里的交通问题,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从目前看来,大学生的这种能力还是缺乏的。”
对于现在社会社会实践过于注重媒体宣传的事实,王曙光认为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应该对社会实践有个全面的认识,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对自身的锻炼以及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很难通过媒体体现出来的,而过分地注重媒体宣传只会让暑期社会实践变得形式化。”
多一些经费 少一点报道
接受过记者采访的应届毕业生戴旭,认为当下的暑期社会实践在操作上确实存在问题:“比方说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最终的成果评定都与媒体的报道量挂钩,这就让活动本身显得功利。一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真正在搞活动的人还没有在联系媒体的人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报道也是正常的,但是现在我每天翻报纸都翻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稿子那就不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情了。暑期社会实践应该淡化新闻媒体这块。”
戴旭并不认为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陈旧,他说暑期社会实践年年搞,不可能每年都有新的东西出来。但是他也认为大学生做暑期社会实践对社会直接的意义还是有限:“社会实践需要长期的坚持,否则一年一个思路很难真正做出东西。”
在记者连日的多次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几个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典型问题,部分团队经费不足,队员自掏腰包,选题过于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需及时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有能力了解问题,尚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