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刘同学告诉记者,他打心眼里认为志愿者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组织,社会对他们也有非常现实的需求。但“当不当志愿者是个人的自由,不参加并不代表这个人的好与坏或是素质的高与低,完全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已。”
此外,据了解,还有一些同学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带点“功利”色彩:年终时可以加点学分,提高自己的学分积点,更有利于评奖学金。
李先生是刚参加工作不久,他以前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他说:“当志愿者纯粹是义务,很多人在大热天没有参加活动,也可以理解。当然,对于那些大热天还坚持服务的志愿者,真是值得佩服和学习。”
25岁的叶先生,是一位个体户,平常忙于打理自己的生意。他非常兴奋地表示,自己很想加入这个行列。“我很希望帮助别人,只要是一件好事,就值得去做,即使耽误点时间和工作也没关系。”
两位志愿者的心声值得大家好好读读
曾在香港当过多年义工的桑吕敏妮:在香港志愿者大多年轻
在香港的街上,看到的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或大学生志愿者,顶多三四十岁;一些退休老人也当志愿者,但他们一般都会在老人中心等一些特殊的岗位服务。
这段时间,我看到杭州站路口的很多都是一些大伯大妈,真的很心疼,路口不是他们该站的,应该有年轻人来做。
在香港,市民都会自发去当志愿者。比如非典期间,很多市民都自发起来扎抗炎包。而在杭州,我看到更多的是以组织为单位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对而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一定困难。
当然,这也和杭州的志愿服务内容太过单一有关。杭州志愿者除了大型的活动参与(如休博会)外,很少有让志愿者自发自觉感到愉悦的活动。
我在香港上大学时,经常会和几个同学先找一个机构,然后去那里给老人搞联欢活动,服务过程中,我真正体会到了老人的那种快乐,自己也会非常愉悦。
我现在浙江树人大学兼职当老师,我有时候也会带着学生去敬老院。但有时候,也有人会觉得我们去了是添乱,并不十分欢迎我们。
再说现在的文明行路指数,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们也到路口去站站,和那些闯红灯的讲讲道理,但学生跟我说“敏妮老师,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人家会当你傻瓜的。”但在香港,当协会通知我哪天可以去参加志愿服务时,我们会很积极地等待着这一天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