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刚还透露了他们生产纯碱的成本:纯碱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盐和石灰石。盐用的是制盐企业用剩的废料,只需运输费用,成本几乎为零;石灰石在柴达木盆地比比皆是,青海省政府为他们配置了1.6亿吨储量的石灰石矿,成本也不高。沿海地区的纯碱,如果每吨成本1000元的话,他们只需600元。(这只是表面数据,他们还综合利用资源节约成本。比如,他们通过配置先进装置,每年能回收粉煤灰11.1万吨,而粉煤灰是高标号水泥的添加剂,同时也是高速公路的铺路材料,在沿海发达地区供不应求。管中窥豹,可见他们为循环利用资源真是做足了文章。)
走着走着,记者忽然被一堵围墙挡住了去路。“那里面就是我们的二期工程,刚刚开始动工。”尽管看不到围墙那头的“风景”,但从董利刚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光把这里当作原料基地太可惜了,我们重新进行规划,原来纯碱的年生产能力只有90万吨,现在扩大到270万吨的规模,同时打算利用当地多种资源,增加新项目……”
开一家饭店让西宁人吃好
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去,浙江人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当然,要成功,还必须付出多于常人一倍乃至数倍的努力。
来到西宁的当天,我们就到徐健帆的西宁新钱塘大酒店吃上了杭帮菜。
20世纪90年代初,刚从学校毕业的徐健帆到了深圳,创建了第一家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公司慢慢做大,贸易额逐年增长,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徐健帆也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一次朋友聚会,他偶然得知作为青海省省会的西宁市,还未建立城市交通电子警察(俗称电子眼),而这种高科技、智能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网络系统,在深圳以及沿海发达城市已经非常成熟。尽管对西宁完全不了解,但他心动了。
1999年初,徐健帆只身来到西宁。当时西宁城市人口不足百万,商业极不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相对落后,市民有中档以上的消费需求,要去200公里以外的兰州。对浙商来说,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潜伏着大量商机。徐健帆与西宁市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提出了建立城市电子警察的必要性、可行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这让徐健帆掘到来西宁的第一桶金。
当地的餐饮业不发达,徐健帆极不适应西宁的高原气候和饮食习惯,看着“满地黄金”不捡又实在可惜,于是他决定开一家餐厅,既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又多开发一个项目。2003年,钱塘大酒店开业了,他大胆引进了经改良的杭帮菜。西宁外来人口很多,高档餐饮市场却几乎一片空白,徐健帆的尝试一炮打响。
去年,徐健帆又投资2300万元,建起新钱塘大酒店,一开业就生意火爆。
这几年,西宁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市民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青藏铁路的开通又给西宁带来了新商机。徐健帆陆续又投资了钱塘清真餐厅、伊尔顿国际饭店以及西宁现代国际家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