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的计划,徐健帆告诉记者,他已经把目光投向旅游业,去年年底,他收购了一个“园林旅游山庄”,打算把它建成西宁民俗风情生态园。“我想把江南水乡带进西宁,同时挖掘青藏高原的历史文化内涵。”徐健帆自信地说,青海的人气会随着青藏铁路越来越旺,休闲娱乐餐饮业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做一名浙商在青海打拼
出来比在家里强
蔡甫生,专卖油漆等建材。10多年前,不想呆在浙江老家当农民的他,随堂叔到西部闯荡,来了西宁。
“我们刚到的时候,这里还很萧条,全西宁市总共就3家卖油漆的店。现在西宁大概有几百家油漆店,竞争很激烈。我们选择代理一些好的品牌,还算能站稳脚跟。”
蔡甫生告诉记者,他一年能有20来万元收入。说出这个数字,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他认为,“出来比在家里强。”
因为房产开发在西部逐渐兴起,建材市场也慢慢热起来。像蔡甫生一样,浙江安吉地区许多老乡一起到西宁经营家具、地板,他们不是什么大老板,但他们同样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也为青海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盯上了编织袋生意
陈顺智,在遍地矿产资源的青海,没有足够本钱挤上开矿“列车”,照样能赚矿产的钱。他在青海办了一个编织袋加工厂,利用格尔木炼油厂的废渣、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电器外壳加工编织袋。编织袋在青海很有用武之地:“青海光是钾肥,一年就有几百万吨产量,这些产品外运都需要编织袋。”就这样,陈顺智搞起了“变废为宝”的戏法,建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厂房,年产编织袋2000万条。
“随着铁路开通,运输成本降低,大量矿藏会被开发,当然也就需要几倍甚至几十倍数量的编织袋。我准备再投资扩大生产。”
听了陈顺智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淘金故事:湖中有个金矿,大家纷纷前去淘金,但由于隔着湖水,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在湖边干着急。当很多人只盯着湖中金子的时候,有个人却想到了造船,结果“淘金”过程中,这个造船的人赚得最多。我相信,浙江商人就是这个造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