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产经新闻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煤炭涨价浙1年多掏200亿 节能何时能叫好又叫座

www.zjol.com.cn  2006年08月07日 13:44:2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号称省电三至七成

  事实上,如果单从太阳能空调的介绍看,该产品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蔡有才介绍,以相同功率为基础,太阳能空调能比一般空调省电30%-70%。其中,夏天能省七成,冬天则省三成。

  不过,生意并不如想像中的那般理想。这批一般每台要贵出600元-700元的太阳能空调,大半个月下来,仅销售出去几台。

  记者留意到,所谓的太阳能空调其实并非通过太阳能进行发电,然后再启动空调来实现制冷制热的效果。其工作原理是,由太阳能对空调外机发生作用,从而实现所谓的节电。

  对产品心存疑虑

  对于并不理想的生意,店主蔡有才认为,一个新事物出来,总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和考察。

  一位刚从店里出来的大伯也告诉记者,自己刚看了产品,在现在电力紧张、电价上涨的情况下,如果真能节省电力,那肯定有很大吸引力。不过,他表示,自己惟一担心的就是其功效如何。

  “毕竟说能节省多少,也只是卖方说说而已。这还需要亲自体验后才能清楚。而现在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的也很多。”他说。

  叫座不叫好

  商家做起噱头家电高能效比并不等于节能

  “每个品牌都说自己的节能技术好,真不知道谁说得对。再说谁知道它到底能节省多少电呢,而普通空调便宜的价格是实实在在的。”刚从家电市场出来的一位消费者,面对家电品牌众口一词的“节能”宣传,感觉到了迷茫。

  日益升高的温度,把家电行业的节能热推至了顶点。不仅空调和冰箱,连彩电、洗衣机、微波炉等众多家电品类也开始热衷于打“节能”、“省电”牌。

  走进家电卖场,大部分的空调和冰箱都已经按照国家规定张贴了能效标识,消费者对这些产品是否节能的关注度也相对比较高。“节能省电”、“超低耗能”等宣传语在卖场内频频出现,一些品牌更是号称自己的产品“省电60%”,甚至宣称“冰箱使用15年后,可为消费者省下电费3xxx元,相当于省下一台大容积高档冰箱”!

  节电、节能功能已成为销售人员说服消费者购买电器的“王牌”。彩电行业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节能新品:比传统液晶电视的能耗至少降低20%-30%。

  相对于电视、空调和冰箱,洗衣机市场要平静得多,但各洗衣机厂家也均宣称在努力研发如何降低耗电量和用水量、提高洗衣机的工作效率。

  海尔洗衣机洗1公斤衣服电耗费只需2分钱;荣事达推出了采用“一桶洗”技术,节水超过40%的“水银行”新品;“大容量洗衣机更加节水节电”成为厂家推广洗衣机的重要卖点。

  自去年9月1日开始,《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强制执行,凡是市场上销售的空调与冰箱产品,都必须在机体上面张贴统一样式的“中国能效标识”。不过,“能效标识”却逐渐成为商家卖产品的噱头。

  在杭州市中河路一家电卖场,销售人员对记者说,“空调能效标识”代表的就是节能。不少品牌纷纷“放卫星”,称产品超过国家标准,能效比达到4.0、5.0,甚至打破欧美6.46的世界纪录。

  一个例证是,中消协月初在全国十城市同时发布12个型号的节能型家用空调器比较试验结果中,竟然有9种夸大能效比。

  而事实上,超高的能效比也意味着更高的浪费。“厂家在能效比上做文章,有炒作能效比越高越省电这一概念的嫌疑。”中国家电协会徐秘书长表示。徐秘书长强调:今后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不能错误地认为能效比越高越省电,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能效比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的空调。

  评论

  到底谁真的能节能

  人都是理性的,就购买产品来说,也是如此。什么样的消费能使我们的利益最大化,支出最小化,那肯定都趋之若鹜。不过,就是这样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在节能品消费上却成为了悖论。

  气温逐日升高,空调、冰箱、打车……不过,想想抬高的电费、油价,这暑期的几个月下来,随温度升高的,还有您的生活成本。

  这时,肯定有更多的人会想到节能,因为节能就意味着节约生活成本。需求造就供给,小到节电开关,大到建材,所谓的节能产品开始充斥。它们的的广告也大同小异,一律“节能”开路,告诉你能节省多少开支,几个月下来,买时多支出的部分即可收回。

  这么好的东西,却在销售中遭遇了一次次的尴尬。看热闹的人多,掏钱的人少,这成为某一新节能产品面市时的“通病”。顾客都不傻,说到底,还是信用危机在捣鬼。


来源: 青年时报  作者: 虞清泉  编辑: 朱小燕

相关稿件

节能降耗 浙江全力抗击高温

·常山:清洁生产打造“节能化工” 2006-08-07
·节能环保汽车认证制即将推行 有关企业早作准备 2006-08-01
·可节能30%至40% 安吉农民造环保房获德国资助 2006-07-27
·西塘古镇景区 换上节能灯 关上景观灯 2006-07-27
·重点查看“能效标志” 买节能空调得仔细掂量 2006-07-17
·省政府首次与企业签订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 2006-07-1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