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繁多,其中有一小部分是比较少见的复姓。但和司马、欧阳这些常见的复姓相比,“闻人”这个复姓就更加冷僻了。不过说出来可能吓你一跳,在全宁波市,复姓闻人的市民多达千余人,其中绝大部分都住在余姚。余姚退休法官闻人昆波,近几年一直在研究、考证“闻人”这个复姓,昨天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宁波“闻人”约有千人
今年73岁的闻人昆波祖籍在余姚凤山街道永丰村,而该村也是宁波闻人一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
闻人昆波告诉记者,闻人这个复姓并不希奇,《百家姓》里就有记载:“夏侯诸葛,闻人东方”,是书中记载的38个复姓之一。闻人昆波拿出一大堆书,向记者介绍起这个复姓的由来: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山东。当时正处百家争鸣时期,在鲁国,孔子和法家代表少正卯都在开班讲学,少正卯口才一流,和孔子相比丝毫不处下风,听他讲学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成了当时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意思就是出名的人。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闻人”当成了姓氏,到目前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
那么闻人一族是何时迁来余姚的呢?闻人昆波查过《余姚闻人氏族宗谱》后得知:宋高宗年间,闻人一族迁移到杭州,后一支来到嘉兴定居,另一支来到余姚。1380年左右,一部分闻人族人开始定居在现凤山街道永风村一带,至今已经延续600多年。
2002年编纂的《永丰村志》记载,当时村里有复姓闻人者513人,人口数全村占第二。据闻人昆波调查,目前宁波大市范围内复姓闻人者约有千人,记者随后从公安常住人口信息中也证实了这一数字。
复姓引出不少趣事
闻人昆波告诉记者,他从小在永丰村长大,所以一直没觉得自己的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一参加工作,初次见他的人知道他名字后总会多问上几句。闻人昆波笑着说,这个复姓给他带来两个影响:一是自己特别容易被别人记住,二是认识以后,别人一般只叫他“闻人”,名反倒很容易被别人遗忘。
复姓也带给闻人昆波不少趣事。1953年他当兵到舟山,一见面连长就问他是不是少数民族的。入伍不久他被提为班长,因为名字有4个字,连长就把他安排到了四班,于是,“四个字名字的四班长”,在部队里一下子变得大名鼎鼎。转业回余姚后,有一位战友经常给他写信,可信到闻人昆波手中,信封上“闻人昆波收”中的“人”字总是被人划掉,变成了“闻昆波收”。事后闻人昆波得知,这事是战友当地邮电局工作人员所为。他工作的确很负责,只不过不知道有闻人这个复姓。别人对“闻人”的好奇也引起了闻人昆波对“闻人”的好奇。1994年从单位退休后,他就开始研究“闻人”这个复姓的由来、传承和在国内的分布。到目前,他已经积攒了大量资料,研究工作也颇有所得。
“闻家后弄”里的红色堡垒
闻人一族历来名人辈出。宋元有学者闻人宏、闻人祥正,经学家闻人梦吉,明代有画家闻人益、闻人绍宗,最有名的当属明代御史闻人诠,他是王阳明的学生,曾出巡山海关,修筑长城近500公里。闻人昆波搜集了很多闻人一族名人的资料,不过他讲的最多的,还是现永丰村“闻家后弄”里红色堡垒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闻人志林、闻人志桐是他的远房叔叔。
1940年夏,国民党反动派推行反共政策,余姚的一些党员也转入了地下工作。当年中共余姚县委把闻人志林调到余姚城内开设“鸿兴面馆”作掩护,从事秘密情报联络工作。1942年秋天,“闻家后弄”联络站开始成立。“闻家后弄”是闻人志林弟弟闻人志桐的家,联络工作在屋后3间小平房里进行,小屋前转弯多,屋后有竹园和小河,容易转移。1943年,“鸿兴面馆”和“闻家后弄”的工作局面打开,当时很多地下党员在这里一住就是10天半月,从没出过危险。闻人志林、闻人志桐以及他们的妹妹闻人秀蛾和几个外甥,都在从事地下工作。而闻人志林兄弟的母亲冯杏姑,对全家参加革命活动很支持,还经常外出放哨,来往的地下党员都亲切地称她为“好阿婆”。
抗战胜利后,“闻家后弄”联络站坚持搜集情报、散发传单、护送领导、输送武器,一直坚持到余姚解放。闻人昆波说,当时参与“闻家后弄”的还有很多闻人一族的年轻人,他们解放后成了建设新余姚的中坚力量。
闻人昆波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准备继续在国内寻找继余姚之后的第二个闻人氏族聚居地,他也准备让在海外的女儿帮忙,寻访闻人一族在海外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