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Google花费百万美元里买下被抢注的中文域名后,在中国,新一轮域名抢注风潮再次风涌乍起。
最近,西子湖畔的阿里巴巴公司,其首席执行官马云的姓名作为网络域名www.mayun.net被杭城某IT人士抢注,又一次影射出名人经济的敏感神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洞悉。
过去的半年多时间,足以让业内人士自信地放言:2006年是域名抢注的丰收年。
显然,这个被趣称为“玉米”的倒卖行为在“低投资高利润”的利益驱使下已然演变成一种职业,成为投资者的新舞台。
是投资热还是恶意抢注?
CNNIC历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数字摘要显示,二00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国CN域名总数为六十二万二千五百三十四个,二00六年七月十九日达到一百十九万零六百十七个。CN域名的翻倍增幅,意味着近年来域名在中国刮起了不小的风潮。
在庞大的“玉米虫”中,不乏有人注册他人企业名字为自己牟利。一时间,各方质疑:这是一种新型的正当投资方式还是恶意抢注?
在于二00六年三月十七日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中,“出售域名”不再被一概认定为“恶意”,只有在“注册或者受让域名是为了向作为民事权益所有人的投诉人或其竞争对手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该域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时,才能被认定为“恶意”。
阿里巴巴公关部的陶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坦然表示,www.mayun.net作为一个域名,只要不涉及阿里巴巴和马云利益纠纷的,无论是恶意抢注还是一种投资行为,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从事域名注册服务的铭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行政副总郭永华告诉记者,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企业对域名被他人抢先注册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先后通过电话或邮件跟很多大企业联系,然而这些大企业的网络品牌保护意识十分淡漠。”郭永华认为,“玉米风潮”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提高企业域名保护意识的作用。
“风潮”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报道,一位互联网域名投资者以三万美元的价格将端午节网站的中文主域名“端午节.CN”从韩国人手中买回,并无偿送给了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市。此举引起了各方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非遗”的保护范畴不仅体现在物质上,同时已经延伸到互联网中。
在中国公布的首批五一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近八成没有进行中文域名注册。这些域名一旦被抢注,每一个赎买的价格都将是天价。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文域名注册上存在很大漏洞,他们都可能遇到“端午节”曾经遭遇的危机,“名分””岌岌可危。
浙江省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永明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端午节”这一类词汇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只要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无论是被国内企业注册还是被国外企业抢注,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李永名强调,域名注册依循的是“先注先得”的原则,韩国公司注册“端午节.CN”从法律角度来说,国家并没有法律明文禁止。但是由于国内民族主义倾向的过分引导,往往认为属于中国的“非遗”域名被外国抢注,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有文化层面的遗憾。
业内人士呼吁良性发展
新修订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在二00六年三月十七日正式实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希望通过办法的实施,提高企业对域名的认识,加强企业对自己品牌的保护意识。
郭永华强调,目前宁波的企业对自己品牌的保护意识显得相对薄弱。一些大型企业由于内部分工十分复杂,往往会忽视对域名的保护措施,从而在整体效率上显得十分缓慢。而一些中小企业则认为“公司小,一个被抢注无所谓,再换一个就行了”。
“由于相关机构对域名注册执行的是“先注册先得到”的原则,而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发生域名抢注后又没有很好的解决机制,才会导致域名抢注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约。”郭永华表示,由于市场的逐渐成熟,人们对域名的认识逐渐提高,更多的人从各方面看到域名抢注“低投资高利润”的许多个例,使得抢注域名的现象愈演愈烈。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网络与通信管理处处长费建华指出,现在的域名交易尚属买方市场,目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域名没有成交,域名对企业真正有用的在中国也只有几百万个。费建华还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将逐渐趋向于平衡,域名交易市场也将向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