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路桥中学样本 申请筹建3年 招生数为零
2003年,“名校办民校”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中国教育界。台州当然也不例外。
2003年,台州有10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申请筹建民办学校,2004年再增加2所,由此高中段“名校办民校”数量达到12所。
但是,其中有5所学校自始至终都未曾招生,台州路桥中学便是其中之一。
记者专门采访路桥中学校长张文荣,在他的叙述中大致可以了解“名校办民校”的得与失。
时间需要追溯到2001年。当年,路桥中学正准备告别老校园,乔迁新校区。老校园看起来的确是又旧又小,占地98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30个班级的规模,可容纳学生1500人。
而新校舍的规模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70个班级的规模,可容纳学生3500人。
可是,为了这次搬迁,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新校园总投资2.2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亿元,余下的1.2亿元是由学校向银行贷款取得的,这就意味着学校需要自己筹钱来还账,而如何尽快还贷是校长张文荣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2003年,路桥中学向教育局打了申请报告,准备自行筹资建造一所民办学校,初步设想是占地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招生规模是10个班级,学生人数达到500人。
但是,即使土地由行政划拨,建民办学校所需的软硬件投资也需要在3000万元。对已经欠着银行贷款的路桥中学来说,想要再向银行借钱,难度不小。
与此同时,生源的锐减更是让张文荣校长不敢贸然再建新校。2001年,路桥区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在6000人左右,2004年降至4000多人,2005年不到4000人,今年的人数仅在3000人。
张文荣说,在最初申请筹建民办学校的时候,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随着资金和生源这两大难题的出现,使得学校一直没有开始招生。
因此从2003年到2005年,学校都是拿着申请批文没有动工建校。截至目前,路桥中学已经偿还约三分之二的银行贷款。
就在今年初,路桥中学正式向路桥区教育局打报告,主动要求撤销筹建民办学校的申请。
“名校办民校”为何难产——光环背后的软肋
先天不足——名校不堪资金重负
“名校办民校”多是“白手起家”,因此很多名校都需要向银行贷款,资金重负让许多名校望而却步。
在台州,虽然土地是行政划拨,但是名校办民校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教师工资等都需要学校来自行解决,这笔庞大的费用并不是简简单单能解决的。
政策要求——四个独立难以达标
正在筹建中的民办学校,真正要发展壮大起来其实还并不仅仅是缺少资金,就连它原本引以为傲的师资,渐渐都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瓶颈。
2004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的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
从2003年~2005年的民校运作情况看,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不困难,独立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则需要一些“变通”,比如有的学校就是在原有的校园里进行简单的分隔,让名校与民校有不同的教学区域,但是真正难住民校的是独立的师资和招生。
以台州中学南湖分校为例,这所由省一级公办高中举办的民校,2003年招生742人,基本上都与公办学校的学生混合编班,2004年开始对学生进行独立编班,就遭遇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反对,到2005年该校就停止招生了。
就独立的师资而言,则困难更大。因为名校最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就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很多家长之所以愿意花更多的钱选择由名校举办的民校,其实就是为了觅名师。现在,民校不能再依靠原有的师资,那么其招生优势就很难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