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材料一大堆
错综复杂的“犯罪现场”,刑警能否顺利地找到线索?一起看似简单的“杀人案”背后,到底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昨天上午八点半,来自杭州十五个区县市公安局的参赛代表,就昨天的“命案”提交了自己的“答卷”。结果,“答卷”令人满意。
“所有的参赛队伍都破了案,这比我们预想的要好。有一支参赛队伍甚至只用了三小时就成功圈定了犯罪嫌疑人。”杭州市刑侦支队支队长余伟民说到这次“PK”结果,显得很高兴。
现场:还有两人也曾来过
本报昨天的报道中曾提到,整个考试的命题情节非常简单:浙江某高校一男生李兵被人发现死在自己的寝室中,脖子上套着一根电线。他是被谁杀死的,为什么会被杀死?
杀人现场作为整个案件中最可能找到证据的地方,无疑是每个民警眼中的“宝藏”。大到饮料瓶,小到头发丝,尽管杀人现场只在这个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却是处处“有宝可寻”。
“我们经过仔细勘查后认为,这应该是一起财杀案件。而根据我们在现场提取到的痕迹物证来看,现场除了死者之外,应该还有两个人曾经到过。”一位参赛民警告诉记者。
而记者事后向主考方了解到,在外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现场竟然被预先设置了5大类数十种的痕迹物证。“这些物证之间都是相互印证的。也就是说,如果技术人员不把这5大类物证都提取到,是很难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同时,记者了解到,如果民警们在提取一样物证时不注意保护,也很可能损毁其他的物证信息。“这对刑事技术人员的细心和耐心无疑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悬念:先走那个人是谁?
经过对学校门卫的询问,民警们获悉,死者李兵是在案发前一天打车来学校的。但门卫坚持称,李兵是一个人进入学校的。
那出现在现场的另两个人又是谁?为了弄清楚真相,民警们立即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寻找这辆出租车的司机。很快,那位出租车司机找到了,但司机称,自己在一家小饭馆接上李兵时,一起上车的还有另两个男人。“后来我们通过对这家饭馆的服务员询问后又了解到,他们当时是四个人一起吃饭的。有个男人先付钱买了饮料后,就走了。”
先走的那个人是谁?明明司机是接了三个人到学校,为什么门卫说只看见李兵一人进入了学校?“后来我们证实,由于门卫偷懒,他只瞟了眼李兵的学生证就放车子进去了,因为怕担责任,他才坚持说只有一个人。”
由于没有更多的证据,线索一下子断了。
转折:王明与王强的弟弟同名
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外围负责摸底排查的侦查人员线索中断的时候,刑事技术人员通过对现场提取物证的分析、比对后,惊喜地发现,现场留下的痕迹物证中,竟然有一部分是属于一个叫王明的人的。
结果民警找到他后,却发现他并没有作案时间;而且他虽然就是和李兵他们一起吃饭并先走的那个人,但并不知道当时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老乡姓名,他们都是在一起回来的长途车上认识的。“经过对王明的提醒和启发,他告诉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曾经说王明的名字和自己弟弟的名字一样!”
民警们根据这一重要的线索,找到正在某大学念书的另一个王明。通过对该王明家庭成员情况的了解,民警发现,这个王明的确有一个哥哥叫王强。同时,当事人王明也确认,这个王强,就是当天与李兵一起吃饭的那个老乡!
谜底:杀人缘于盗窃被发现
经过科学比对,警方很快确认,王强就是杀害李兵的犯罪嫌疑人之一。而随着案件的进一步侦查,谜底也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当天李兵在乘车返校的途中遇见了王强、王明等三个老乡。一路聊来,很快便熟悉了起来。李兵在聊天过程中曾无意透露出自己身边带着次日交学费的现金。到了杭州后,四个人一起吃了饭,王明因为有事先行离开。而王强与另一个老乡则在饭后故意要求在李兵的宿舍里借宿一晚。
当天晚上,王强和另外一个犯罪嫌疑人在偷钱时惊醒了李兵。情急之下,王强等人将李兵杀害。
记者了解到,虽然在最终证据方面有强有弱,但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将案情分析到位、圈定犯罪嫌疑人,并做好所有的相关材料,杭州刑警的实力的确让人刮目相看。
截至发稿前,整个比赛仍处于打分阶段,比赛结果还未有最后定论。
(除警方外,其余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