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个能生产1万段袋料黑木耳的生产基地和生产1万段袋料黑木耳的原材料,外加1万元的年薪,前不久,湖北省谷城县赵湾乡人民政府以这样的待遇聘请云和县大湾乡农民郑云隆为食用菌技术指导员,这事被许多人当作新闻传播。
拥有技术就有了出路。郑云隆的例子,在云和县比比皆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是否有较高的素质。农民整体素质的不高,造成了就业上的低层次化,是长期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截至2005年底,云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达到60.4%,高于全国30%的水平,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作为重要环节来抓。
在云和采访时,记者遇见一名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的黄源乡叶垟村农民,他名叫张祖金,今年39岁。他拿出一本“云和师傅”荣誉证书给记者看,他说,看看是本不起眼的证书,它的含金量可不低。
据介绍,要成为“云和师傅”,必须有6个条件,其中“经过培训获得技师职称”和“5年以上生产、管理经验”是两个硬杠子。像张祖金,从事食用菌生产达十多年之久,他于2002年9月获得食用菌技术员职称,2005年11月,获得食用菌技师职称,2006年1月,才获得“云和师傅”称号。
“云和师傅”是云和县通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树立起来的劳动力品牌,已成了云和农民的金字招牌。
朱村乡石门坑头村的农民汤良川是“云和师傅”之一。3年前到湖北省荆门市栗溪镇考察时,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让他兴奋不已。他马上给当地政府写了一份开发食用菌的意向性报告,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请他留下来负责开发袋料香菇,并为他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汤良川的悉心指导下,当年栗溪镇首批生产的60多万段袋料香菇就喜获丰收。如今,该镇的袋料香菇已发展到1300万段,仅此一项为当地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像汤良川这样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农民,在仅11万人口的云和县有6000人之多。他们到全国各地进行异地开发,既为自己创业致富,又为异地农民传经送宝,足迹遍布25个省的135个县。异地开发的领域从最初单一的食用菌延伸到了茶叶、玩具、水电、运输等八大行业,年净收入超亿元。如今,“云和师傅”的概念,已从单一的异地开发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
蓝伟明是雾溪畲族乡西坑村人,现在是温州市建行的一位保安,包吃、包住,月工资1700元。他告诉记者,他是经过政府免费培训后被选拔来当保安的,他们这期总共有80人参加培训,最后录用的有60名。
温州市建行系统连续7年在云和招聘保安,温州市建行人事科一位负责人说,云和培训出来的保安最大的优点是素质高责任心强。
2005年11月下旬,省委助理巡视员董屏雄对全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展开调研,在云和,当她了解了云和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情况后说:“我很激动,如果全省各地的农民素质培训工作都像云和县一样做、一样抓,那么,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的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将是一百个放心。”
在董屏雄看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丽水,做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是云和让她改变了看法,也让她看到了农民素质培训在欠发达地区更深一层的意义。
一切为了提高素质,一切为了转移就业,一切为了增收,云和县县长丁绍雄用“三个一切”概括了他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认识。的确,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素质,提高素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转移,而实现转移和就业,是为了农民增收。这里面,培训是手段,是基础,增收才是目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云和县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