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杰出母亲”评选活动每5年举办一次。2001年,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表彰之后,曾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
今年,由全国妇联、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6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目前全国共选出了100名候选人,9月中旬,将通过投票产生“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其他90名母亲则为“中国优秀母亲”。
我省有两位母亲成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候选人,她们是义乌的徐仙琴和慈溪的陈娟娟。昨天,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两位母亲,倾听她们的感人故事。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走进她们的故事,记者却有着同样的感动,那就是,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伟大。
义乌妈妈徐仙琴:让聋儿开口叫“妈妈”
教聋儿一个简单的发音,徐仙琴要念几十遍。
在义乌,有这样一位让人称道的母亲——她让先天听力残障的儿子开口喊“妈妈”,在儿子8岁那年,让他像一个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为了帮助其他像儿子一样的残疾孩子,她办起了聋儿语训工作室,收治了近50名聋哑儿童。如今,语训中心已经有9个孩子毕业,通过了省聋儿康复中心的康复标准。去年,她当选浙江省“十佳家长”、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
儿子是第一个学生
今年32岁的徐仙琴,说话特别字正腔圆,语速不紧不慢。她说,这是多年来教残疾孩子们发音养成的习惯。
徐仙琴的第一个学生,是她自己的儿子,当时4岁的小镜元。
“1999年,镜元4岁了,可我和丈夫却从来没听到过他发出声音。”带儿子去医院检查后,小镜元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儿。
徐仙琴当即昏倒在医院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也像儿子一样,几乎不说话。“一想到儿子可能永远都不能说话了,我的眼前都是黑的。”徐仙琴说,后来医生建议她,给孩子戴上助听器,开发残余听力,可以通过语言训练帮助孩子开口讲话。
徐仙琴立即从北京买来了聋儿语言训练教材,自学康复知识,全天待在家里带儿子,教他说话。“除了睡觉,所有的时间我都带着他,和他说话,有的字、词重复几十遍、上百遍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不知道有否希望的情况下,徐仙琴摸索着教了儿子一个多月。
有一天,小镜元突然叫了一声“妈妈”,徐仙琴当即愣在那里。很长时间之后,她和丈夫抱着儿子哭成一团,儿子的那一声“妈妈”,对徐仙琴来说,她相信那就是天籁。
4年过去了,在徐仙琴的教导下,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度已和正常儿童基本一样了。
8岁那年,小镜元走进了义乌佛堂镇第一小学。昨天,镜元升入了五年级,再回忆教儿子说话的那段岁月,徐仙琴的脸上只有一抹淡淡的笑:“因为我从来没有动摇过,我相信他一定能像正常人一样,用语言来表达他的喜怒哀乐。”
打开有声世界的大门
2003年12月,徐仙琴为了帮助更多像儿子一样的孩子,为了让聋儿都能开口叫“妈妈”,她办起了一个聋儿语训工作室。现在,工作室已收治了47名聋儿,都是全日制托管,最小的一个孩子才22个月,几天前刚刚送来。
“这些孩子都属于极重度耳聋,大多仅能听到90分贝以上的声音。刚来时,对声音都没有反应,不能发声。”徐仙琴说,但是现在,经过了一段时间语言训练的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开口讲话了。
5岁的杨梦婷是中二班的小朋友。性格腼腆,刚到这里时,见到陌生人都很害怕。但昨天当记者走进教室时,小女孩第一个站了起来,还拉起了身边的小朋友,一起摆着手说:“阿姨好。”问她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小梦婷都回答得有板有眼。小姑娘还给我们背诵了两首唐诗,声音虽然很轻,但很动听。而在几年前,这是一个听不到声音、不会说话的孩子。
精心呵护“小苗苗”
聋儿语训工作室开办两年多以来,徐仙琴和孩子们吃住都在一起,晚上,她就睡在孩子们的身边。“小朋友晚上要起来去厕所,没有人在身边照看着不行。”而每天,给孩子们洗澡成了工作室里最有趣的场景,小朋友们排好队,拿着干净的换洗衣服,等着徐妈妈叫到自己。有时候,徐仙琴的丈夫、婆婆都会搭把手,而让徐仙琴最开心的是,儿子镜元现在也能帮着她带几个年纪偏小的小朋友了。
去年,4个孩子在徐仙琴的语训室里康复了;今年5月,又有5个孩子在这里康复,其中4个上了普通幼儿园,一个8岁的孩子和镜元一样,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