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8日电(记者汪林义)20多天前,5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席卷了浙南大地,浙江温州等地遭受了严重的创伤;20多天后,在台风的废墟上,灾区人民正在热火朝天地重建自己的家园。
“桑美”新房,破解灾后“第一难”
浙江苍南县金乡镇河尾垟村,一个普通的浙南小村庄,却注定要在浙江台风史上留下悲壮的记忆。2006年8月10日,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袭击了这个小村庄,一时间房屋纷纷倾塌,4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河尾垟村是浙南农村受灾时的一个缩影。台风“桑美”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后,其超强威力共造成浙江全省3.9万间房屋倒塌,大批灾民失去住所。仅苍南县就有9万多灾民的住所需要安置。
“桑美”过后,倒房灾民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温州灾区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苍南县政府灾后立即从财政中拨出几千万资金对倒房灾民进行补贴;对灾民新居的审批等手续则一律特事特办。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让特困灾民有房可住,浙江省和温州市建设部门迅速组织施工人员赶赴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8月19日前后,浙江省五家大型建设集团和温州市11家建设企业的1100多名工人紧急奔赴苍南县金乡、马站、霞关等15个重灾乡镇的33个村、52个安置点,昼夜苦干8天,为特困灾民建起了801间、近2万平方米的过渡安置房。
截至目前,苍南县3000多名特困灾民已陆续搬进安置房,灾民们亲切地将这些安置房称之为“桑美”新房。
“不让一个孩子因灾失学”
“桑美”灾后,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灾区的孩子们。“桑美”使浙南地区,尤其是苍南县的教育基础设施遭受了严重损坏。苍南县26所学校在台风中遭受重创,近2万名学生面临着上学难题。
台风过后,温州市教育局迅速向灾区拨出了500万元救灾应急专款,并向苍南县派驻了工作组,以帮助灾区学校重建校园。在受灾严重的苍南县,当地政府成立了由教育、财政、土地、建设、监察等部门参与的教育系统灾后自救领导小组,全力投入教学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同时,苍南县政府还拨款2500万元,用于修缮校舍以及添置在台风中受损的课桌、资料、仪器等。该县还在受灾严重的金乡镇城东小学、龙沙乡中心学校和藻溪镇中心小学抢建三处“简易教室”,以保证学生按时上学。
9月4日,苍南县26所受灾严重的中小学校和其他学校一起正式开学。记者在苍南县金乡镇城东小学看到,在台风中严重受损的校舍已经修复一新,由于城东小学的部分校舍在台风中倒塌,校园内建起了5间简易教室。“苍南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已全部如期开学。”苍南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显阳告诉记者。
爱心与奉献,灾区唱响协奏曲
苍南县金乡镇城东小学在台风中受损严重,校长杨培智在台风过后的第二天就和老师们忙于学校的重建,不曾休息一天。然而,提起学校的重建,他却说,首先要感谢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为了铺设学校教学楼楼顶的防水层,一位名叫林太街的师傅顾不上家里房子倒塌,炎炎烈日下在学校工作了三天。城东小学的大部分教学设备、课桌椅,以及图书资料等在台风中损毁了,灾后,一批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来了,学校的重建工作才得以顺利展开。
台风过后,苍南灾区收到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的捐赠已达数千万元。这些人中有花甲老人,也有刚上学的孩子,有企业家,也有政府职员,大家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捐赠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温暖着灾区群众的心。
在灾区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总能看到解放军指战员的身影。记者日前重访河尾垟村时看到,一百多名部队官兵热火朝天地帮助村民重建家园,官兵们一个个汗流浃背。为了不增加灾区政府和群众的负担,战士们晚上就睡在学校,忍受着炎热和蚊虫的叮咬。
新的生活在灾区扬帆起航
截至目前,浙江台风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损毁的道路畅通了,灾民饮水困难的问题解决了,断电的村庄全部通电,停产的企业也大都恢复了生产。
记者在受灾严重的苍南灾区采访时看到,灾后的生产自救活动已经全面展开了。在马站镇,村民们正忙着修复在台风中倒塌的蘑菇棚;在霞关镇,当地渔民开始修理台风中受损的船只;在金乡镇,晚稻长势喜人,村民们在田地里忙着进行灾后病虫害防治……
苍南灾区农村在灾后自救的基础上,还筹划起新农村建设,一些灾区农村兴起了新农村规划热。在马站镇顶魁村村口,竖立的一个规划牌,描绘了未来新农村的蓝图。根据规划,新的顶魁村将注重居住的安全、舒适和卫生,村民的住房将按一定的防风标准建造,村里的道路更加宽敞,并有山体护坡绿化带等大量绿地。顶魁村的村民们高兴地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