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才市场内外贯通。充分发挥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的辐射和集聚作用,强化与国家级和重点城市人才市场的横向联系,深化与县(市)区人才市场的纵向合作,形成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合作有序、共同发展的新型一体化模式。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各种人才资源市场的贯通,完备市场配置信息,提升人才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融会贯通模式,推动人才资源开发与生产要素提供之间匹配发展、协调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各类人才的市场需求。
健全人才市场管理机制。根据《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制定境外人才中介机构进入我市的管理细则。人事、劳动、工商等部门要加强人才市场管理、监督和执法检查。健全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培训,强化考核,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筹建宁波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制定人才市场行业规范,强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加快形成机构健全、规章完备、发展自律、有效监管的人才市场管理格局,大力营造公开公正、竞争有序、诚信规范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增强人才培育能力
1、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办学模式,完善高教园区功能,促进国际交流,建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初步构建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有效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加大重点学科和培养基地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实施重点倾斜,加大对部级、省级、市级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实现重点学科建设和紧缺专业设置的快速发展。全市建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10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建成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有机沟通的10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地方主导支柱产业发展,提升人才资源配置能力。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按照“创新型学校”建设要求,建成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创新型的高校和职业学校。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合作,高校和职业学校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高校教育资源要向企业全面开放,各类要素市场要积极引进校园,继续推进高校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兼职制度。创新教育科研管理方式,设立专门的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性协作网络,每年组织举行高校和职业学校科研成果发布会,畅通校企之间科研成果交流对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推进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和创新,为企业工艺改进、产品更新和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2、有效实施人才培养重点工程大力培养紧缺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实施“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推进“4321人才工程”,在调整补充、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的基础上,加大资助力度,强化动态考核,突出抓好第一层次40名人选培养工作,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滚动发展。继续实施“双百深造工程”,每年选送100名优秀人才赴国(境)外深造培养,选送100名优秀人才赴国内著名高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大力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大力培养紧缺国际贸易和商务人才。实施“万名涉外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完成每年2000名中高级外语、国际经贸、WTO事务等紧缺涉外人才的培养任务。实施“百名高级访问学者交流计划”,每年选拔20名优秀人才赴国外访问交流,了解掌握国际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大力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实施“万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重点中职学校为依托,以企业技术培训基地为核心,大力开展紧缺岗位高级技能培训项目,每年培训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以上。启动“百名首席工人培养计划”,每年评选20名首席工人,实施重点培养。
大力培养紧缺服务业人才。实施“万名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根据宁波确定的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会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业、公共服务等十大服务业重点领域,每年开发10个以上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项目,每年培养获得各类资格证书的服务业人才2000名以上。
大力培养紧缺企业家人才。实施“百千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每年选拔组织300名中高层经营管理者赴国内外深造进修,每年组织完成3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轮训,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绩效的优秀企业家。
大力培养紧缺人文社科人才。继续推进“六个一批”宣传文化人才工程和“名师工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文社科人才进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深造进修,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艺术尖子、骨干教师和社科人才。
大力培养紧缺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大力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培养一批农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点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3、建立完善社会化培训机制
扶持社会培训机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积极创办各类社会化培训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职业培训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各类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培训机构的发展,鼓励培训机构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引导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培训合作,优化整合和做大做强人才教育培训市场,构建多渠道、多种类、多层次、全覆盖的人才教育培训新格局。
突出企业人才培训主体地位。人才教育培训要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现状和趋势,主动加强与相关院校、各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完善人才培训制度。引导企业树立人才资本新观念,积极开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加强对一线技术工人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
强化社会培训各项保障。建立经费投入保证机制,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要确保每年人才培养重点工程的实施。认真执行《宁波市职业教育条例》,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确保用于职工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建立劳动预备制度教育专项资金,以全市未升学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失业社会青年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半年至1年的劳动预备教育,扩大技能人才后备来源。政府对培养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项目和培训机构,在师资建设、设备投入、培训补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三)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1、创新人才评价管理机制
完善党政人才评价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逐步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岗位胜任能力、使用意向在内的党政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建立企业经营人才评价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组建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机构,建立企业经营人才评价指标,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业绩档案,重点强化绩效评价。
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价值标准要突出实绩。重点研究解决在本市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以及户籍、人事档案等在外地而在本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问题。创新高级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调动高级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推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按照《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规定,重点探索建立公务员岗位能力证书制度,明确不同行业、专业以及不同级别公务员应具备的任职能力。倡导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企业经营人才职业资格制度,以企业经营人才评价体系为基础,逐步健全企业经营人才的资格序列。有效引进、建立和推广企事业单位岗位资格证书,逐步形成科学的岗位资格证书分类体系,强化对人才的评价管理。积极推行技术工种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做到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