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经理是杭州天天好连锁药店采购部的负责人,月底又一家天天好平价大卖场要开张,在采购历年来降价药的节骨眼上,他却发现其中80%的品种拿不到货。“有钱进不到廉价的降价药”,这让他和药店伤透了脑筋。
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现象,1998年,国家计委(发改委的前身)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药品价格秩序,多年来,我国连续经历了19次不同方位、不同形式的降价再降价,涉及10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平均降幅较大。但每次的药品降价风潮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多数降价药在一夜之间“蒸发”,“看病贵”、“药价高”的呼声仍然不断。在8月底国家发改委宣布第19次药品降价后,有关是否“空降”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降价药”难觅踪影——便宜药真不好买
邹先生不久前患了急性肠炎。他之前闹肚子的时候吃过诺氟沙星胶囊,既便宜又管用,想让医生给开这药,结果医生说没有,给开了一盒别的消炎药,交款时一看,20多元钱。
邹先生看病这天是8月30日,99种抗微生物药品降价的第三天。在最新的药品降价名单上,一盒诺氟沙星胶囊(0.1g×24s)的最高零售价为4.60元。
想开一盒4.60元的诺氟沙星那么难吗?记者对杭州几家大型医院进行了探访。“没有。”记者得到了相同的答复。“你不用再问了,杭州几家大医院现在都不卖我们生产的诺氟沙星胶囊。”某药业有限公司华东区相关人士表示,降价之后这种药价格更低了,医院没大赚头,都不卖了。
便宜药不好买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医院。在这次的降价名单上,新博林颗粒(50mg*18袋)的最高零售价从原来的9.4元调到了3.3元,澳得清颗粒(15mg*6袋)则从15.8元调到了2.7元,是调价影响最明显的两种药品。“降价的当天(8月28日)起就已经断货。”英特药房江经理说,当天相关的供货商就要求退回药品,并停止了供应。
库存少要断货——降价药采购不到
“说药房不卖便宜药,这有点冤枉我们。”这个声音与一份清单一起传到了记者这里。
与其他药房正常的采购清单不同,昨天,记者从杭城医药零售界得到了一份“采购不到”药品清单,这份清单的列出日期为9月10日,是99种抗微生物药品降价,也在业界俗称的第19次药品降价之后。
“这一次药品降价来得比较突然,我们并没有做好充足的采购准备,在药品降价后,我们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供应商提出采购要求,很多都进不到。”天天好大药房负责人谢骁威告诉记者。在天天好大药房中共有50多个品种在此次降价药品之列,目前采购不到的20多种药品均是常用药,而且销售价格不高,如治疗咽喉炎的常用药乙酰螺旋霉素片,一盒24片的零售价只有1.50元;还有平时只售0.55元的甲硝唑(0.2g*21粒)都已断了货源。
谢骁威分析,一家大型药厂有大量代理商,药厂不得不考虑代理商的利益。说白了,当利润大幅下降的时候,在流通渠道,一个惯用手法就是停止供货,使得制药企业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当然,厂家觉得产品利润接近“底线”后,也会自动进行“药品重生行动”,这就是许多降价药品销声匿迹的原因。
据介绍,2004年降价的24种抗感染类药,目前几乎有50%不见踪影。
封堵药品“换马甲”——打破行业利益链
“降价药品利润薄,生产企业认为打不进医院就停产,药房就没有地方进货了。”谢骁威给记者理了一条思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医院销售占到2/3的市场,如果药品打不进医院,只能走物流的渠道,生产的意义就不大了。”
随着药品价格的下调,很多药品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最好”的解决之道——让降价药品消失,换个“马甲”再让它重生。以2004年市场上常见的胃药西咪替丁为例,100片装每瓶的价格为4元,在被列入药品降价名单后,从2005年起,成分几乎相同的药品以40多元的价格重出江湖。
种种原因,一道道药品“降价令”屡遭尴尬,对于市民来说则是“越来越没感觉”。调查表明,国家发改委的前18次药品降价使老百姓每年购买药物的金额平均只减少了2.5元。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已有动作。国家药监局于8月24日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药品批准文号普查工作的公告》。从今年9月1日到9月30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品批准文号普查工作,叫停企业为躲避国家发改委降低药价而更改药名涨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