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人民的孺子牛——记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退休干部、东湖镇敬老院院长张大根

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20日 17:18:0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记者夏晓茵

  吴越大地的百姓都在传颂着“能挑100斤,绝不挑99斤”的好干部张大根的感人事迹。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记录下这位四十多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的基层好干部——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退休干部、东湖镇敬老院院长张大根。

  记者夏晓茵报道“能挑100斤,绝不挑99斤”,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退休干部、东湖镇敬老院院长张大根,2005年11月累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吴越大地的百姓都在传颂着他的感人事迹。73岁的张大根历任绍兴东湖大公社禹陵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城东公社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城东乡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四十多年来,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以一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05年他被评选为十大“感动绍兴”人物之一。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在专程登门看望张大根时,赞扬他“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正在深入开展的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鲜活典型”。

  他是我们的好兄弟东湖敬老院,这是大根工作的最后一站。1997年,本已退休安享晚年的大根临危受命,担任了敬老院院长。这个紧靠东湖风景区的敬老院有点简陋,但收拾得十分整洁。令记者唏嘘不已的是,在敬老院后门一处半石崖上,大根硬是在平缓处搭出一个丝瓜棚、菜地来。峭壁上凿出的几级台阶,每级只容落下一只脚,四周没有扶手和围栏,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个七旬老人挑着粪料缓缓地拾级而上。推开敬老院的另一扇门,有一个大院子,里面生机盎然,青菜、菠菜绿油油,一片又一片。这儿原是拆迁后的一块荒地,大根锄草、翻土、播种、施肥,让它变成了瓜果园。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根用双手种菜给敬老院的五保户吃,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和精力。

  双目已经不太能看清东西的76岁的五保户陈有兴,提起大根,就连声说:“大根就像自家的兄弟一样,现在就想大根的病能好起来,盼他再来聊聊天。”在敬老院的一间储藏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铁锹、铁铲、锄头、柴刀……每一样都是大根自己制作的,铁的一律都擦得锃亮锃亮的,搽了油,木头柄一律都磨得光溜光溜,用红漆写上了“张大根”的大名,墙上挂着一顶特大的笠帽,是大根用废弃的包装带和彩料皮制成的,直径足足有一米,掂在手上有好几斤重。敬老院的人说大根就是戴着这顶笠帽风雨无阻地工作着。

  在敬老院,人们爱把大根叫做“张师傅”。说起张师傅的好,一箩筐都装不完。院里的经费是紧张的,当初他刚到院时,有关方面给他定的月工资是500元,他硬是减掉了100元,他说:“我有退休工资,500元太多了。”

  工资减下来,工作量却拼命向上增。为了节省开销,70来岁的他又当院长、又当会计,更是担当起了采购员、运输员和修理员。院里的煤饼是大根摇着水泥船从外村买来的,为的是每100斤煤饼可以省下3块钱,院里的米是他踏着三轮车到别处采购来的,每袋省下5角钱。烧饭用的饭架是他自己做的,院里有什么东西破损了,他也千方百计自己修。“张师傅天晴有天晴的活干,落雨有落雨的活干。”敬老院的一位老人说。

  院里曾有个叫何柏水的智障老人,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送茶、端饭、煎药、洗澡、换衣、晒被,每晚夜里10点,张大根总是要去何柏水的房间看一下他,帮老人掖好棉被。一年365天,这样的事情大根重复了整整三年多,而大根还比这位老人大三岁。

  “张师傅啊,你可是个大好人啊,好人有好报,你要顶过这阵子啊。”敬老院里现在住着十多个老人,他们都是从东湖镇各个村住到一起的。大根病倒了,老人们都挂念着,每天早晚都唠叨着他的名字,有几个身体好点的,就乘车到医院里去看望他,给他讲讲院里院外的事。他们多么希望他们的好兄弟能早日回到他们的身边来。

  15年的义务“道班工”

  水产乡的村民范中新说:“没有大根为乡里修路筑桥,乡亲们现在没这么舒服。”乡里修路筑桥少不了大根,他不是道班工人,可哪里有破路哪里就有大根的影子,一把旧水壶、一顶破笠帽、一把锃亮的锄头和一只装满工具的旧皮包就是他必备的几件“宝”。

  在原城东乡1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道交错,道路纵横,仅乡级公路就有15公里,为了保障这些道路的畅通,确保群众骑车、行走的方便,当时是乡干部的大根自愿承担起了义务修路工的职责。黄昏时分,人们看到身板硬朗的大根常常练习一套动作,肩上扛着一支三米来长的橹,用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手,在院子里转圈,自行车架上,捆满了铁锹、扁担等工具。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大根不是在游戏,他在练习一种方法:如何才能在上路时带更多的工具。

  然而,大根知道,修桥铺路仅靠他的一把锄头是不行的,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他四处奔波,到处“化缘”,被他的热心所感动,全乡不少单位出资赞助修桥铺路,乡里的老太太甚至把念佛的钱都捐出来修路。有人算了一下,通过大根筹集来的修桥铺路款近60万元。大根将这些钱都存到了乡(镇)财政账户上,专门用于修桥铺路。

  大根一边筹资,一边扳着指头花钱。工程结束,大根实行“财务公开”。细心的人们发现,修路中花费的那些茶钱、饭钱大根都自个掏腰包了。

  说起拓宽樊家埭那条700多米长的河时,跟着大根一起掘河的村委主任王家荣至今仍唏嘘不已:“没有大根,我们这条河可能现在早已不成样子!”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樊家埭村河拓宽,又是大根牵的头。寒冬腊月凌晨两点时冷得连伸出去的手指都弯不起来,这时,大根已在工地了。他到村里把带头的人一个个从暖暖的被窝里叫起来。他要趁村民们未到之前,先把水抽干,把漏了的坝重新筑好,再按各家劳动力多少划分好挖掘任务。

  整整两个月,大根每天面对冰冷刺骨的河水,从来都没有退缩过。这条长700米,平均宽为6米多的河整整深挖了约1.5米。从此以后,樊家埭的村民很少有人往河边倒垃圾了,因为村里的老人不止一次地向后辈们交待说:“这条河要爱护哦,没有第二个张大根了。”

  15年来,大根在东湖镇范围内参与建了12座桥,累计修了300多公里路,挖了6条河。

  “决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砌成‘豆腐渣工程’。”对于工程质量,大根毫不含糊,老百姓称赞他修路如“绣花”。大根不喝酒、不抽烟,更不吃别人一餐饭,这让个别想跟他搞好关系从而“投机取巧”的修路包工头伤透了脑筋。

  “大根,是难得的好人哪!”

  “大根,是难得的好人哪!他的事我可要来说两句。”今年已78岁高龄的何春生老人,是浪头湖村的村民,说起大根,老人十分激动。

  他颤抖着从衣袋里掏出一张发黄的照片来,照片上是一个大人和三个稚气的孩子合影。1989年,老人三十多岁尚未娶上媳妇的儿子何兔宝终于成家了,老婆是湖南耒阳县天和乡的一个女子,还带来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不幸的是,当年6月从湖南来绍兴,12月便因血癌去世了,何家不仅花去了1500多元医药费,更糟的是三个孩子的户口还都在湖南,没户口就意味着无法在村里分到口粮以及享受任何待遇。凭空增加了三张嘴,本不富裕的何家陷入困境,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时任城东乡人大主席团主席的张大根得知这个情况后,揽下了三个孩子迁户口的事情。大根写下材料,寄给了湖南当地政府,恳请当地政府准予将三个小孩的户口迁到绍兴,但是一个月过去了没有消息。

  当大根第三次去信,对方回复说,只因何兔宝死去妻子的前夫因病过世,在当地村里欠下了一笔不小债务。大根没有气馁,千方百计找到了湖南和浙江的相关领导人,如实反映何兔宝的实际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地领导的关心重视下,三个孩子的户口终于落户城东乡。

  在城东不管是80多岁的老人还是10来岁的小孩,看见张大根都喜欢叫他老张,人们爱说:“有事找老张,”因为他办事让人心里踏实。

  在城东乡,张大根救过20来回火,甚至还专门配备了救火用的长柄斧头,只要火警一响,哪怕是三更半夜的,张大根也会爬起来组织大家一起救火。塘湾村的村民记得大根。那一次塘湾突发火灾,正在村后种田的大根立刻组织村民,迅速赶到现场救火。大根冲到了前面,大火的浓烟把他熏倒了,手脚受了伤,小便失禁……最后,村里的群众和干部们强行把他送到了乡政府宿舍。当地的老百姓说,张大根救起火来真不要命。

  对百姓张大根是有求必应,但是对自己却从不搞特殊化。城东乡河面广,产鱼多。和群众关系都很好的大根,如果要想低价买些鱼只要开个口就行。但是,当年大根嫁女儿,在市场上用高价买鱼,为此大根也遭到家人的埋怨,“你也太认真了,女儿结婚买几条便宜点的鱼也不算太过分吧。”大根却不这样认为,“我当干部的去买鱼,他们一定会低价卖给我的,这样就会损害承包户的利益,我们当干部的就要时时处处想到群众的利益,不能因为手中有权就搞特殊化。


来源: 浙江工人日报  作者: 张大根  编辑: 周娜

相关稿件

张大根 平凡铸就的丰碑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