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

  核心提示:“我要像蜡烛那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老马自知夕阳短,毋须扬鞭自奋蹄,我能挑100斤,就决不挑99斤……”
  

  今年已73岁高龄的张大根同志在日记中这样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张大根是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的一名退休干部,自1959年到原城东乡工作以来,历任东湖大公社会龙管理区总支书、原城东公社党委委员、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原城东乡人大主席团主席。退休后,任东湖镇敬老院院长。四十多年来,他以自己不凡的工作热情和不凡的成绩,向东湖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答卷。
详细



  9月17日,阳光普照,凉风拂面。早上8点没到,东湖敬老院里,几位孤寡老人和往常一样,在院子里静静地坐着。张大根在女儿的掺扶下慢悠悠地走了进来。见到眼前的老人,76岁的老人俞子堂突然站了起来,“老院长回来了。”
  “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也没有丰功伟绩,但他却在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朴实形象,是每一个党员和公民应该学习的。”


无标题文档




  到敬老院以后,熟人说我怎么会到敬老院做这种被人看不起的工作,我说人品有高低,工作无贵贱;外孙女在校写了篇文章《兢兢业业的外公在敬老院》,一班子学生笑都笑死了。现在我在敬老院做的不过是些琐碎的事情:上山砍砍柴、下地种种菜、扫扫地、冲冲厕所、给人擦洗屁股…… 详细



  我在城东乡担任干部的时候,从六、七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看见我都喜欢叫我一声“张大根”,有事找“大根”的说法也传开了,哪个村要处理计划生育或者处理违章建房,哪家发生困难就来找我老张,说来也可笑,连打捞尸体也来找我。 详细



  我们乡干部也是普通的一名群众,应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公仆,而不是呼风唤雨,横行乡里的“官老爷”。干部除了要积极为民排忧解难,还必须注意自身形象。其实,清正廉洁也是当干部的起码素质。 详细






  在城东当干部三十年来,砖瓦厂的几位厂长碰见张大根经常说,“老张,你要开砖头,尽管讲好哉”。但张大根还是不去开这个口,从来没有去开过砖头。张大根的亲戚经常责怪他不懂人情,说:“大根当干部,我们一点好处都捞不着”。 详细



  在原城东乡,大根造桥铺路出了名,各村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认识大根。每个村,都留下了张大根造桥铺路的故事。在塘湾村,建有一座85米长的竹桥。这座竹桥,建于1985年,到现在还在用,依然是塘湾村四队进出的交通要道。塘湾村六队有46户人家,四面环河,村民进出世世代代都要用小船划…… 详细



  种田、拔秧、割稻……田里的农活样样在行。被称为“比农民还农民”的张大根,至今在永宁村还流传着耕田师傅拜他为师的故事。耕田是技术活,一个公社干部,会耕田已很少见。耕得比专业的“牛把式”还好,就更属凤毛麟角了。1962年春耕时节,大根在永宁村驻队,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详细


无标题文档



  女儿:说起父亲对于自己,张雅娟有点生“恨”,她才20多岁出头时,父亲是乡里的干部,多少都能弄些门路,而一家子却都没享受过“门路”的待遇。一次,她终于忍不住问父亲,“人家都有工作了,你也帮我找找……”话还没说完,张大根极其干脆地送了女儿两个字“种田!” 详细



   镇机关退休干部谢传友:大根生活很简朴,经常穿一双解放鞋、一件打满补丁的外套。大根家里很困难,但他首先想到的却往往是村民。当年,他妻子生病的时候,大根仍一直全身心地帮助村民劳动。遇到农忙的时候,他也就抽空回一趟家,忙完了,又赶紧回到村民中间,和他们一起劳动。 详细


  敬老院炊事员施珍子:她还记得,老张来了以后,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开始改变了。原来老人一天只有2块伙食费,变成了3块,老张开辟了园子种蔬菜后,还省下了不少钱,老人们还可以吃到荤菜。现在,每位老人一个月可以拿到200块的零用钱。生日时还可以吃到蛋糕。 详细



  镇机关汪美良:大根到田头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最早一个到田头的是他,最迟一个回家的也是他。有一次,他到会龙一队参加劳动,为了帮助一个种田较慢的人种好任务田,竟被大家遗忘,错过了乘船回家的机会。 当时社员收工了,争相跳入生产队的机船中启航回家。 详细


记者:周娜 专题制作/编辑:何始玉
无标题文档
 
 媒体集锦

·人民的孺子牛——记绍兴市的好干部张大根   06-09-20
·百姓欢迎“傻”大根   06-09-20
·评论:张大根是一面“镜子”   06-09-20
·出色修筑干群连心路 退休乡干部张大根感动绍兴   06-09-20
·凡人张大根的不凡人生 组图 [深度阅读]   06-09-20
·“我要像蜡烛那样”——好人张大根印象三记   06-09-19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