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快乐学研究长达25年的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陈惠雄,从前年开始在其立项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开展了国民快乐指数调查。调查显示,浙江人的平均快乐指数是6.68,相比美国平均快乐指数7.2还有一定差距。以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的快乐指数为最高,达到美国人快乐指数的平均水平,而农民的快乐指数最低,为6.2。
杭州市统计局近期对3000户杭州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17.6%的杭州人感到幸福,比较幸福的占32.0%,幸福程度一般的占47.0%。感觉不太幸福和感觉很不幸福的分别占2.7%、0.7%。
“快乐与幸福生活是人类行为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所在。如果经济增长,快乐却没有增长,这样的发展就没有意义。因为,终极而言,快乐才是检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高尺度。”陈惠雄教授说。
专家释疑
经济发展了幸福指数不一定高
杭州的幸福指数跟经济发展成正比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衡量经济发展指标的GDP也推出了环保、能源等相关调查,为幸福指数的推出打好了前阵。“其实这个数据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了,我们现在提出幸福指数也是一种进步,从以前只注重经济数字转变到人本上来。”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学系博士马良说,幸福指数的推出只能是反映一个趋势,不可能完全正确地代表所有人的具体情况。
“认为社会发展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等于GDP上升,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一种错位的认识。因为GDP的增长代价很多,有时候甚至是经济收益小于损耗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表示,GDP增长了,但幸福指数不高,则表明社会的发展是非全面的发展,或者说是无发展。
陈惠雄教授的实证研究也让他对幸福指数有些疑虑,“浙江省不同人群的总体快乐指数情况是有进步的,但很缓慢,远不是GDP显示的速度。如果只一味地搞经济,毁坏生态环境,比如增加30个单位的GDP却要付出50个单位的环境代价,国民实际得到的福祉是负的。社会过度紧张,大家就都会感觉到不快乐。”
“幸福指数调查出来的结果,难免会出现幸福指数跟经济发展不成正比的情况。但是就杭州的情况来说,应该还是成正比的。”马良说。
欲望越大能力越小 幸福指数就会越低
“幸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我自己说了算。生活中稍有一点不顺或不开心都有可能影响幸福的感觉。幸福指数能准确地量化幸福感吗?”看见有关幸福指数消息,在浙江某大学工作的吴女士感到有些疑惑。
同样的疑问也有发出,每个人的欲望大小有别,幸福感也会不一样,幸福指数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吗?陈惠雄认为,幸福是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但客观生存状态好的人,主观感觉不一定就好。“幸福和幸福感是有差别的,从苦水里过来的人就容易满足。”他建议,与其用幸福指数,还不如用“快乐指数”表达会更准确一些。“幸福指数可以理解为人们自身感觉到的苦乐程度,快乐是最小可感知的愉悦到极乐,因此更能表现人内心深处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