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风景区中国历代名媛馆内的西施像
核心提示:四大美人之一西施故里诸暨有关专家表示,西施太美了,不可能推出标准像。
继孔子全球标准像之后,新民网昨日报道的山西运城有意跟进推出关公标准像的新闻也引起了网上一片热议。“标准像”是否已成为文化品牌推广的热门手段?在文武二圣之后,将有多少历史文化名人拥有“标准像”?新民网今日连线“四大美人”之一西施故里诸暨的有关部门,专门从事西施文化研究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施太美了,她的美难以具象,设计标准像的难度太高了,不可能实行。
新民网连线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负责宣传事务的边炬光先生表示,标准像的想法“蛮好”,有利于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但实行难度太高了。他向新民网介绍,新开发的西施故里旅游区里面设有“历代名媛馆”,里面就有耗资十万、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西施塑像,但游客的反响并不好,因为大家把西施想得太美了,期望值太高,认为塑像远不如心中的西施美。
诸暨西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阮筝女士在接受新民网的采访时表示,孔子和关公推出标准像都有他们的道理所在,在文化和宣传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但西施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名人,甚至不同于其他知名美人,西施的形象有其特殊性所在。首先,像孔子、关公等人,虽然没有照片,但根据书籍的记载介绍,人们心中对其大致外貌、衣着、仪态都有一个具象化形象。但西施则不然,史书上固然没有对其相貌的具体描述,历代流传下来的画像也是完全不一,而且与现代审美观差距太大。其次,在中国人心目中,西施已经成为美神的化身、美的极致、美女的代表,地位等同于西方的维纳斯。但中西文化的差别在于,中国的哲学认为大象无形,同样的,大美也是无形,至极的美也是没有办法具象化的。苏东坡说“淡妆浓抹总相宜”,说明西施的美在人们心中是抽象化、浪漫化、理想化的形象。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每个人心中的“美神”西施都不一样,做得再美的肖像也会受到置疑,而推行“标准像”更会限制了人们对西施的美好想象,因此不会推出西施标准像。
阮女士向新民网介绍,考虑到很多游客是慕名前来看西施,诸暨塑造过很多西施像,但没有一个是大家满意的。西施故里旅游区历代名媛馆里为了再现“西施浣纱”的场景,特意从很多美女艺人的照片里挑选形象、气质比较适合的综合设计塑造了高分子材料模型,现在已经是第三稿,但还是得不到游客的认同,甚至连她自己作为执行负责人也觉得不满意,打算重做头部。阮女士笑言:“正因为她是西施,所以大家都觉得不好看。如果换个其他美人的名字,说不定大家也就认同了。”由此可见,推出能让多数人满意的西施标准像等于是不可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