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村班子一半得是留学生
全村去年产值突破30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20亿、家家住别墅、户户开小车,存款最少的人家有百万元,多的达上千万元……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可是面对着如此让人惊叹的骄人成绩,华西村的掌门人吴协恩却很淡定:“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为了这个美好愿望,华西村郑重宣布:十一五期间,华西村将每年请1万名全国各地的村支书来村里交流,费用由华西支付。
“5年就是5万人,中国约有68万名村支书,如果每年能有1万名提高水平,全国富也就快了。”吴协恩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全国9亿农民都过上自己的好日子,这一点,华西村责无旁贷。
说起华西村,不得不提起吴仁宝——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1961年华西村建立时集体资产只有2.5万元,欠债1.5万元,人均分配53元。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和农村建设,1978年底分配时,吴仁宝找一家一户谈心,把年终分配的钱作为投入建厂,入股分红,从此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少拿现金多入股”、以群众股份投入为主的股份制新集体经济制度,造就了华西村今天的共同富裕。
2001年,按照各村自愿的方式,华西村合并了周边的16个村庄,2.5万名村民加入了华西村这个富裕的大家庭。“自己富了不能忘记左邻右舍。”吴协恩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让全体村民真正富起来,如果“富村”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辐射、带动周边的“穷村”,村帮村、户帮户,其实,富裕也是可以“复制”的。
2003年,当吴仁宝突然宣布村党委换届,并推荐他的小儿子吴协恩接他的班时,曾经议论四起,而当华西村在新书记的带领下,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307亿元时,这段父子传承又再一次披上了一层英雄主义的色彩。面对这一切,吴协恩却清醒地认识到:“我要看到我的缺点,我只有高中的文化。时代发展得那么快,再过几年,我就跟不上了,而华西比我能的人多得是。”在吴协恩眼里,华西村要再创辉煌,关键在于人才。
“关键是人,要有能用的人,也要有会用人的人。”吴协恩说,对华西村是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如此。对于华西村,吴协恩心底里有这样一个愿望:让华西村成为更多有才能人的平台,他甚至还有这样的计划:“若干年之后,华西的班子,50%的成员是留学生,50%的成员是大学生。”而用5年的时间,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官,这,则是“天下第一村”对“富裕”的深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