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跟义乌商人颇有渊源。
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村子里听到一阵阵“笃、笃、笃”拨浪鼓的敲打声。这时候,大家都条件反射似地立刻四散行动,翻出家里的废铜烂铁或者鸡毛鸭毛,因为用这些东西可以从摇拨浪鼓的人那里换到糖吃。
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一边嚼着糖,一边从大人们的聊天中,隐隐约约知道一个叫义乌的地方,这些挑着货担,手里摇着拨浪鼓的就是义乌人。
多年以后,儿时的记忆已经离我们远去,不过,这些曾经挑着货担,摇着拨浪鼓的人,却开始左右着国际百货商品的价格。昨天,被誉为小商品业的“道琼斯指数”——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在义乌正式发布。
义乌商人,何以能够在这片既不靠海也不沿边,资源贫乏,人均耕地稀少的土地上创造一个个经济奇迹。我们试图从这次的民企科学发展浙江行中能够找到些许答案。
小小“拨浪鼓”成就大市场
无论是去年的品牌浙江行,还是今年的民企科学发展浙江行,义乌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站。而到了义乌,这里的小商品市场自然是不能错过的,毕竟义乌小商品市场不仅仅是义乌的骄傲,同时也是我省民营经济的一张名片。
“每年有40多万种商品,每天有1000个满载小商品的集装箱,从这里运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你一天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中逛8个小时,在每个摊位前停留1分钟,那么这里总共58000个摊位全都逛下来,就得需要4个多月。”
虽然有些老套,但义乌当地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陪我们逛国际商贸城的时候,依然能够读到他们的自豪。
不过当记者问道,东阳也在建一个大型的商贸城,这对于义乌会有怎样的影响时,这位工作人员显得有些无奈。他表示,这是一个政府的规划问题,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肯定不会很大。毕竟市场、市场,都是先有市,才有场的。
当采访团在市场周围逛的时候,记者无意中发现,在针织市场的西门专门立了一尊“鸡毛换糖”的雕塑:左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这就是我们儿时对于义乌商人的形象记忆。
陪同的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衣衫褴褛的汉子,手里“笃、笃、笃”地摇着拨浪鼓,穿街走巷,等着人们用宰鸡杀鸭后攒起来的一堆鸡毛鸭毛换他担子里的糖饼。这种“拨浪鼓”文化,或许就是义乌能够崛起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