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本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可如今却成为城乡老人普遍的“奢望”。不少老人无人可聊,无话可聊,感到非常孤独。
在乐清乐成镇西城社区,有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感同身受,自发成立了“老年爱心话聊队”。他们在为其他孤独寂寞的老人解闷的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份心理的慰藉。
“话聊队”发起人之一,65岁的施仁芬向笔者说起了事情的缘由。去年正月,她到乡下走亲戚时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穿了两件棉衣,套了两顶棉帽,静静地坐在弄堂口,眼睛直直地盯着路上来往的人,见到熟人就打一声招呼。那天没有太阳,寒风凛冽,施仁芬怕老太太着凉,劝她回屋。可她却执意不动,连说:“屋里冷清,我在这看看人、说说话,就不冷了。”原来,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看着别人家热热闹闹,而自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还有一位六旬老人,子女常年在外,他没人说话,变得不苟言笑,村里人给他起了绰号“哑巴”。
同为老年人的施仁芬对笔者说:“如果有人经常来陪他说说话,即使多打几个电话,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每次想起这些事,她的心都像针刺般疼痛。
有什么办法让老人想说话时有人可聊呢?施仁芬和5个老朋友商量,从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钟点工》的“陪聊服务”中受到启发,于今年3月20日成立了志愿队,上门为30多位老人提供陪聊服务,聊养生之道,拉拉家常,说说开心的事。
80岁的“话聊队”成员谷源说:“我们深知老人无人陪聊的痛苦,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找人聊天更不容易。”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老人们一般都体谅子女,觉得他们工作学习忙,不好意思让他们来陪着闲聊。有些老人无奈之下只能去买只八哥,在寂寞的时候说说话。
96岁的叶某等到儿女上班后,他就坐在窗边看着邻居进进出出,不时招呼几声,试图让别人来坐坐聊聊,可未能如愿。他嫌屋里太静,只好拿了根竹条敲着桌子。听着那单调的敲击声,他就很满足了。自从“话聊队”隔三岔五来陪叶老聊天后,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还经常拉着大家的手舍不得放。老人的女儿有些惭愧地说:“我们现在才明白爸爸为什么爱敲竹条。”
78岁的独居老人赵秀莲住在楼上,又有心脏病,得过中风,所以很少下楼。“我最难受的是一天到晚一个人在家,从这间房走到那间房,老是叹气。”她说着说着,眼里噙满泪花:“现在,有这几位老伙伴经常上门陪我说话,感觉有精神了。”
社区老年协会的负责人说,在西城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00多名,“聊天没伴”比起病痛来,更折磨人,容易造成老年人自闭、抑郁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