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木桩历经至少4000年后,又重见天日。经过考古队一个多月的野外发掘,一处古代水利遗址于近日在余杭南湖被发现,并出土大量器物。昨日,考古队员继续对遗址木桩进行测量、绘图、记录。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一位专家说,这一古代水利工程设施属史前文化遗址,国内罕见。
上百木桩将河道拦腰截断
为配合南湖整治建设,今年,由浙江省考古所和余杭区文管会联合对南湖进行文物调查,并组织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
记者昨日在余杭南湖整治工地看到,挖掘出来的木桩竖立在一号沙塘里,裹着些微黄沙,向不同方向倾斜,木桩上的裂缝、残缺部分和旁边横倒的原木、残木述说着超过4000年的历史。
据考古队领队赵晔介绍,一号沙塘历史上是取沙的沙矿,在400平方米范围内分成4个探方,挖入3米多深,找到了宽100米古河道的东西走向。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古河道的正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排木桩,这100多个木桩将河道拦腰截断,直径在10~15厘米不等,排列成40多米长。
考古专家发现,所有的木桩都是一面颜色较深,看上去有些脏,而另一面则显露木质原色,十分干净,目前露出沙面的木桩有两米高,还有接补的痕迹。
“可能使用一段时间后,感觉木桩不够高,再接长了一段,”专家们分析:“初步判断木桩是用来阻挡上游杂物,是一处水利设施,是人工工程,很可能为改造大自然,保证生产生活取水,而设置的栅栏,也有可能是水坝。”
这一发现表明这里是古人类活动场所,附近还可能存在村落遗址。考古专家说,“距今4000~6000年前,‘余杭原住民’就懂得在河道里建造拦坝,这样的古代水利遗址,在国内尚属罕见,对进一步研究史前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百件古物光泽鲜亮
考古专家说,在沙塘取沙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碎片,完整或可以修复完整的各类器物已出土近百件,均是古代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年代均属良渚文化或良渚文化以前。
由于沙塘深层缺氧和潜水环境,具有隔氧作用,有利于器物保存在沙层中不易破碎,起到双重保护,因此出土的这些器物保存较好,外表尤其光泽鲜亮。其中一件彩陶罐圈足,绘有黄棕双色纹绳图案,非常精致细腻,花纹美观,在良渚文化中较为少见。一件木臼,30多厘米高,底座有花纹,中间收腰,造型优美,也实属罕见。
灵芝柿子首次发现
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动植物遗存,有牛头骨、狗头骨,表明当时人类养殖或利用了这类动物。还有四五个个体灵芝和一个残缺的柿子,均属省内首次发现。这些动植物遗存至少在4000年以前,反映了当时具有丰富的食物来源,对研究古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提供了实物史料。
目前,考古队还在南湖继续深入挖掘、整理,并运用先进手段,将对木桩进行检测,了解木质材料,确切的年代。
-南湖是文物聚宝盆
据历史文献记载,余杭南湖早在东汉时期,就发挥分洪滞洪功能,历经数代整治、改造、疏浚,明清时期修筑十字堤堰,种植劳作。
上世纪80年代还曾在南湖沙塘中发掘出更早时期——土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前左右)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000年)的各类器物数百件,其中馆藏珍贵文物1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