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的产生
2006年7月1日,“新温州人”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出台实施。“新温州人”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定,参照了鹿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外省的一些先进做法。
鹿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是,一年一人出资53元,其中集体和个人出25元,各级政府出28元,一年大病住院报销最高金额为3万元,只报销大病住院费用,不报销门诊费用。
温州市鹿城区农村新医疗合作医疗办公室副主任认为,这种模式对“新温州人”的吸引力不够,因为“新温州人”多为青壮年,他们更需要门诊而不是住院;而农村人口则年龄层次分明,保大病的需求比较强烈。
根据2005年的调查数据,当地农民的住院率为2.44%,而“新温州人”的住院比例相对较低。
因而,鹿城区最后的方案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但承担部分门诊费用,以提高对“新温州人”的吸引力。
根据这个医疗体系的规定,刘立宏所在的川耕公司按每位工人每年70元的标准一次性上缴了资金,其中公司按每人40元出资,员工出资30元。对于工人来说,这个标准相当于每月支付2.5元就能享受到医保。和城镇医保不同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即使换了单位,也不影响合作医疗待遇。
具体报销标准为,年门诊费用在500元以内报销15%,超过部分不报销,即封顶线为75元。
年度住院费用超过1000元方可申请报销,封顶线为3万元,具体标准为,区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1000元至5000元报销30%,5000元至1万元报销35%,1万元以上报销45%;在省、市社保定点医院住院,1000元至5000元报销20%,5000元至1万元报销25%,1万元以上报销35%。
报销方式是,在政府指定的定点医院,比如当地区属医院门诊费用当场报销,以免去患者奔波报销之苦。
这个方案同时参照了深圳劳务工合作医疗经验。深圳经验是,工人月出资4元,企业出资8元,共12元。其中6元用于门诊,一年可累计使用,确保小病有所保障;5元用于大病住院;另外1元用于调剂。
与“深圳模式”不同,“鹿城版”的合作医疗没有像那样规定首诊医院的级别,以免层层转院耽误病情。
“这个合作医疗既不同于以往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模式,也不同于去年以来全面铺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是专门为‘新温州人’量身定做的第三种合作医疗模式。”孙方俊说。
工人对目前的报销比例并不满意,虽然他们也知道,凡事总有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保险,本来就是为万一准备的。
刘立宏承认,工人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仍然是门诊报销标准,即使要提高缴费标准他们也愿意,因为工人一般都是青壮年,住院的情形相对较少。也正因如此,据他了解,约有一成多的工人觉得参加合作医疗的意义并不很大。所以在筹资和动员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工人们对新温州人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解不够,部分人认为自己不会生病,不愿意参加保险。
未来之路
根据原先的设想,首期要在较大型企业尝试,试点人群要在1万人以上。经试点后,总结经验,再全面推广。预期2006年的参保人数在3万人以上。
但实际上,今年只有2103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其中661人为园林管理局下属的清洁工,其余为6家企业的员工。刘立宏所在的川耕鞋材公司参保人数最多,为706人。
“由于一个保险年度是从每年7月到次年6月,因此虽然参保人数不太多,但还是如期执行了。”孙方俊说。
对于参保人数较低,孙方俊认为不是方案不好。他相信,只要本年度运作得当,下一年度应该会有大的改观。
孙方俊现在能想到的办法,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充分的宣传动员,努力提高企业的参保意识,他相信参保的主动权在企业而不是工人手上。他也相信,对“新温州人”的社会保障肯定要跟上来,公共财政也应该充分地覆盖到他们,因为他们“创造的多,得到的少”。
川耕鞋材公司办公室主任赵立中说,在没有合作医疗之前,公司工会对生病员工也有一定的经济补助,但那毕竟是大病的临时补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对于企业来说,给员工提供医疗保障是公司关怀员工的一种方式。公司投钱不多,但收到的回报却很多,比如员工的忠诚度、凝聚力和认同感等。”赵立中说,“我们在高温季节缩短了工作时间,但产量和质量都没降,说明员工很会回报。而且,现在的员工很重视劳动和生活环境,以及其他权利。”
副区长吴文玲认为,“新温州人”合作医疗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在探索阶段,社会接纳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目前该制度对外来务工者提供的保障程度有限,但有制度的保障肯定比没有制度的保障要强得多。“新温州人”合作医疗制度今后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探索,同时她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新温州人”的医疗保障,多献良策,共同探讨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体系,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