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校从来不压制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会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王校长肯定地说。
谁说在高考制度面前一切爱好都要低头?北京市育才学校用他们的方式向社会和家长证明:不是一定要靠优秀的文化成绩才能进名牌大学。王校长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学校有吹小号吹进清华的,还有打棒球打进清华的。”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
给孩子一天时间玩个痛快
王校长始终认为:现在的教育太远离自然,孩子们失去了太多玩的机会,而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孩子们失去了自由,也就会渐渐失去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注重孩子个性教育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发展自然体育,上四天课,再给孩子一天时间玩个痛快。
“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也遭遇了很多质疑声,五天的课程合到四天上,这对老师、孩子都是一个考验。会不会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王校长在一年级文化课成绩最好的两个班开展了这次实验,为了排除家长的顾虑,他特地和两个班的每一位家长都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在这个班级里不合适,可以随时要求转到普通班。
于是,这两个班的孩子每周有了一天的疯玩疯跑时间,春天去踏青,夏天去游泳,秋天看枫叶,冬天打雪仗……让人吃惊的是,到了期末测试,仅文化课成绩这一项,这两个班级依然是最好的。“更不用说孩子们其他能力的比较了,比如创造发明、自主活动能力等等。”王校长说,实验后不但没有家长选择让孩子离开这两个班级,甚至其他普通班的家长都要求加入。(1010802)
国际理解教育论坛
NO.3
引导孩子尊重多元文化
早报讯在路上看到老人提着行李,应该帮忙拎;过马路时看到盲人,应该搀扶着过马路。这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文明礼貌。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外国人,孩子们还是按照这个规矩去做,外国人很可能并不因此感谢,反倒会表示出不悦。于是,“国际理解教育”这个话题出现在了这次创新大会上,专家们强调让孩子更多地学习国外的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
国际理解教育究竟是什么?
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陶西平说,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引导孩子们尊重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全球共同生存、发展的意识和理念。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状况是对缺乏这种理解最好的写照:一位80多岁高龄的国外老教授在一次会议上做报告,国内的一位专家出于敬意上前搀扶,老教授却觉得专家太不尊重人。如果相互之间都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而这些教育应该从孩子们开始。
国际理解教育要教些什么?
很多家长现在都有这样的意识,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国际人”,但是仅仅教孩子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旗、首都,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才是了解国际知识的关键。
专家们强调,还要培养孩子们国际理解的技能,比如学会国际交往,掌握国际礼仪,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的各种人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从而缓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矛盾或冲突的能力等。使孩子们学会接纳、关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