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时间里,王万军总共换了8次工作,最长的一份工作做了一年,最短的,只做了一个星期。
“8次有6次是我炒了老板。”王万军得意地告诉记者,最后一份工作是餐馆服务生,受不了顾客和老板的夹板气,“不开心,干脆就不干了。”
王万军摸出一根“双喜”烟,熟练地自己点上,吸了一口,接着说:“人活着得开心,对吧?我不想像我叔叔那样,为了供我弟弟上大学,50多岁的人了,还在工地上没命地干。”
王万军说,他不愿去端盘子,也不干工地的活,他想趁着年轻,多历练历练,“最好能学点有文化的东西,比如计算机之类的。我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总有一天会回去”
秋末冬初,是结婚的好季节,26岁的葛浩最近收到了天台老家寄来的好几张请帖。于是他回家了一趟。
葛浩说:“说实在的,呆在老家已很不习惯了。”
最不习惯的就是村里没个洗澡的地方,“一身汗臭也只能忍着”。他说他在杭州的时候,这种天气,基本每天都要洗澡,都养成习惯了。
另一个难忍的地方就是村里实在太冷清了。“事情一完,我就连夜回来了。”
“到处都空荡荡的,没人气。”葛浩说,“跟我们差不多年纪的,能读书的都到城里读书去了,读不进书的都出来打工了,很少回家。大家都认为只有外出打工才叫有出息。”葛浩无奈地说。
“我不会种田,不知道怎么种菜,真的,对农民的那些事,我全都不懂。”葛浩说,他觉得老家越来越陌生了。可在杭州待着,自称是“思考者”的葛浩常常很迷失,总觉得自己像浮在半空中一样。“既不是个城里人,也不是个乡下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错位、混淆。就比如说和人讲话吧,我经常一急,就跟老乡说普通话,跟老板说天台话。”
“精神分裂。”葛浩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说实在的,我从没把自己当成城里人,没那感觉。总有一天要回去的。”
不到两成“80后”民工进城为赚钱
像张磊、王万军这样的“80后”打工者,不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这是记者在采访了杭城50多位外来打工者后的直观感受。
“在家里待着很闷的,来杭州长长见识。”在浙大西溪校区附近一家麻辣烫店打工的18岁女孩许丽说。
“在家的时候,我妈一天到晚给我找对象,烦都烦死了。出来可以清静一点儿。”去年才来朝晖二区一家饭店做服务员的许娜,今年19岁,是河北保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