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本网综述:全国网媒开启和谐浙江之窗
·我被横店气质惊呆——网媒记者游"中国好莱坞"
·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 上万义乌商人主动学英语
·义乌是一座“金矿” 希望全世界都来发现义乌
·浙江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记者畅谈和谐浙江(三)
·浙江和谐之道值得借鉴 网媒记者谈和谐浙江(二)


·浙江省委外宣办
·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和谐发展看浙江 > 沿线介绍 正文

发展中的义乌
www.zjol.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3:17:3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义乌位于金衢盆地东部,东经119度49分至120度17分,北纬29度02分13″至29度33分40″,浙江省地理中心地处境内。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浦江。至省会杭州百余里。市境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南北长58.15公里,东西宽44.41公里,境内有中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土壤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

  义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7℃左右,平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9.3℃,一月份最低,为4.2℃。年平均无霜期为24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600毫米之间。

  2005年,经受了国际市场动荡冲击,克服了土地等资源要素严重制约和各种不利因素的义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全面打造“平安义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5年,也是检验“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是否得到圆满完成的一年。“十五”期间,义乌经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让义乌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五年经济发展周期时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一个改革的义乌,正在不断积聚发展的新动力;一个开放的义乌,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搏技的大舞台。

  综合实力大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0.1亿元,同比增长15.1%,完成财政总收入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9%和17.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86.2亿元,贷款余额355.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02.8亿元和49.7亿元。

  立足’2005,回首“十五”,义乌的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十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15.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5%,人均gdp已经突破5400美元,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城市竞争力列浙江省县级市首位,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5位,并进入了提升经济素质、加快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转型发展期。

  市场发展新水平

  ——伴随2005年10月国际商贸城二期全面开业,义乌市场总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拥有商位5.8万个,市场内展销商品已达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入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名列全国县级城市第2位,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市场。

  ——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388.9亿元,增长19.6%,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88.5亿元,增长8.1%,成交额继续蝉联全国集贸市场榜首。

  ——2005年举办各类展会80个,其中’2005义博会成交额81亿元,外商参会1.4万人,二者均创历史新高,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商品展。

  立足’2005,回首“十五”,义乌市场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按照“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发展要求和成为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的发展目标,义乌市场的组织形态正逐步从传统的集贸市场转为现代化、商场化、国际化的新型专业市场,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为主向洽谈订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方式转变。市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一级批发市场地位不断巩固,市场经济圈初具规模,进入了全面融入全球购销网络的战略机遇期,并正在向“面向世界、服务世界”的商业联合国迈进。

  贸工联动新突破

  ——2005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5%。

  ——全年启动技改项目156个,完成技改投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业区内建筑密度提高到33-40%,容积率控制在1.6-2.0,进区企业开工率、投产率分别达90.7%和72.4%,完成标准厂房建设27.3万平方米。

  ——新增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5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个。

  立足’2005,回首“十五”,义乌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初步形成了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培育了2.5万家工业企业,20多万名经商办厂能人,发展了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产业集群趋势明显,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工艺品、化妆品、饰品、拉链等产业的产销量均占全国30%以上,创立了国家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和省级著名商标66个。工业经济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创新促提升,以品牌促发展的新型发展时期。

  同时,随着会展业、物流业、金融业、购物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全市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三产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大大提高了义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了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向服务经济时代迈进的优化提升期。

  国际化上新台阶

  ——目前,市场内65%以上的经营户承接外贸业务,市场商品辐射范围达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

  ——境外企业驻义代表处共615家,目前境外客商在我市银行开设账户9000多个;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亚洲总部分别在义乌市场建立采购中心,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主要出口市场;国际商贸城香港馆、韩国馆顺利开业,共有300多家境外企业入驻。

  ——义乌海关日出口集装箱最高达2500只,义乌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之一。

  ——2005年共引进投资规模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个,世界500强企业首次投资义乌。

  ——2005年6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义乌法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可管辖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基层法院;10月,公安部批准我市设立全国第一家县级市出入境管理局,是目前全国唯一履行出入境管理职能的县级城市。

  立足’2005,回首“十五”,义乌的国际化进程处于“加速度”。

  目前常驻义乌外商8000多名,市场外向度60%以上,义乌机场成为全国境外乘客比例最高的民航机场之一;年出口商品40万个标准集装箱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海关。经济外向度、城市开放度不断提升,出入境管理、涉外司法等国际贸易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进入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质期。

  市民素质新提升

  ——全面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一年来共上街劝导100万人次。

  ——成功承办2005全国女足锦标赛、全国男篮甲a联赛等重大赛事。

  ——经登记暂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突破80万人。

  ——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6万余人。职工维权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立足’2005,回首“十五”,义乌正大踏步走向新的城市文明。文明礼仪宣教深入人心,市民文明规范意识明显提高,“新义乌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学习风气日益浓厚,市民终身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推广。市民平均寿命74.3岁,经常性体育锻炼人口达到50%左右,互联网宽带用户6.6万户,每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430人,进入了市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期。城乡发展新面貌——全面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阳光大道一期、500千伏义乌变等工程相继竣工,浙赣铁路移线、金甬高速、四海大道、五洲大道、市委党校新校址等基本建成。——近两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投入4000万元全面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基本完成省道、高速公路两侧58个村庄“穿衣戴帽”工程;启动建设农村小高层住宅,完成18个村的旧村改造和5个镇街的“异地奔小康”安居小区一期建设,1.2万余户农民迁入新居。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4万余人次,“市场带百村”实现加工产值7.2亿元。立足’2005,回首“十五”,义乌城乡一体化正开创一个崭新的大局面。实施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三农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超过1/3。全市已有320个村完成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新建农村住宅510万平方米,通村公路全面实现等级化、硬面化,道路、公交、垃圾处理等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形成了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框架,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成为全省最适宜创业和居住城市之一。进入了城市经济时代和城乡统筹发展时期。

  和谐社会新构筑

  ——推进“平安义乌”建设,开展“网格化”巡逻。投资1.39亿元建设“全城动态监控”系统,刑事发案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强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化解率达98.8%。

  ——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46.1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1.5万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立足’2005,回首“十五”,义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新发展。

  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工商学院成为全省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性文化设施达到9万平方米。市、镇、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科技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县级市前列。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4.3%。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按总投保量计算全市人均参保率接近200%。进入了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和谐社会构建期

  立足’2005,回首“十五”,我们信心倍增。今日义乌,已经牢牢树立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为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义乌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巨轮正平稳较快前行。

  “十五”是义乌一个历史性的跨越,’2005更是商城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

  “十五”刚刚过去,“十一五”迎面走来。

  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义乌勾画出了“十一五”的发展新蓝图。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走在前列,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发展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国际性商贸城市雏形。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切实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做好全年工作,对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的目标任务起着奠定坚实基础的巨大功用。

  为此,新的一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制定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把握新形势,立足新起点,确立新任务,落实新举措,树立新作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创建生态市,建设文化大市,打造“平安义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步伐。

  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新突破。

  全面做好2006年工作,市委、市政府在牢牢把握发展新形势、立足发展新起点的基础上明确确立了“争取八个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发展任务:综合实力领先,市场发展领先,国际化发展领先,城乡统筹领先,社会事业发展领先,制度创新领先,生态建设领先和社会和谐领先。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义乌科学制订和实施加快发展的新举措:

  ——实现思想观念的新突破。

  ——大力发展以市场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以项目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文化大市,增强发展动力。

  ——打造“平安义乌”,促进社会和谐。

  义乌,正在从世界经济汲取发展的力量,也正在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陈雪晔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