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本网综述:全国网媒开启和谐浙江之窗
·我被横店气质惊呆——网媒记者游"中国好莱坞"
·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 上万义乌商人主动学英语
·义乌是一座“金矿” 希望全世界都来发现义乌
·浙江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记者畅谈和谐浙江(三)
·浙江和谐之道值得借鉴 网媒记者谈和谐浙江(二)


·浙江省委外宣办
·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和谐发展看浙江 > 在线特稿 正文

学者对话当家人:义乌经验,是说不完的话题
www.zjol.com.cn  2006年11月14日 13:19:5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入在线嘉宾聊天室

  观看互动访谈视频

  楼国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未来是国际化

  主持人: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经历了21年的创业建设,经历了八次搬迁、五次新建,从第一代露天小商品市场到今天义乌市政府控股的“商城集团”,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义乌市委市政府将如何构想未来、定位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

  楼国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义乌市委提出农民可以进入流通领域的政策,开启了义乌市场的光明前景。这个政策提出到我现在已经经历了7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更换,但是以商建市的政策却始终没有变化。

  现在,义乌市场商品来源以国内企业为主,世界上目前还只有30多个国家在义乌市场上提供少量的商品。接下来我们想将更多的国际商品带到义乌来卖,我们希望让世界上所有的商家都到义乌来经商,让世界上所有的采购商都到义乌来采购,这是我们接下去的目标。

  房宁:义乌发展可是说是后来居上,直到90年代后才逐渐冒出来并最终响誉世界。光用市场本身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来解释它的迅猛发展是不够得。这和政府的规划管理分不开。

  但这种规划管理事实上又是不稳定的,它往往随着领导人员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发生改变。而义乌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非常可贵的。它的背后是义乌7届领导班子的荣辱观、服务观。他们不仅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更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我认为这是义乌经验深层次的东西。

  1982年的时候,当时有场争论:群众经商做买卖到底是资本主义尾巴?还是人民生活必须的事情?当时,义乌政府就意识到这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尊重实际。

  还有就是党政有为有所不为。党政有为是要弥补市场不足,但是它不仅仅是弥补市场不足,还使得人民共享效益。企业注重效益是眼前效益,但是国家是注重社会在经济发展中整体收益的问题。它除了经济以外还有社会的东西。这个就是义乌持之以恒的问题了。

  房宁:“鸡毛换糖”的义乌精神迎接国际化地交融

  主持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义乌历史上的“货郎担”和“鸡毛换糖”是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不少人认为,义乌今天的商业文化就是从那里演变而来,也铸就了今天义乌不惧艰辛、不弃微利的经商文化、包容开放的人文精神。

  楼国华:有人说义乌人天生有经商细胞。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都有着读书为上、经商乃末的观念。但是义乌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商人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所以,在义乌很多会把孩子培养成商人。这种观念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义乌商人,为建设世界第一的国际商贸城打下了文化底蕴。

  房宁:我们仔细观察义乌人,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吃苦耐劳,在一个自然条件非常差的环境下,能走出这样一条成功的道路和他们特有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但我个人也有不同的观点,这个和现在很多观察者的论述是有区别的。

  我们在说义乌取得的成就时,不能把文化成就强调过分。因为实际上,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在中国其他地方也大有存在,但是义乌为什么做到了?这和当地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人民的实践都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文化是过去的积累,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今天的义乌,拥有文化发展的好机遇,就是世界性的交融。义乌是一个县级市,即使这样他也已经是个国际性的城市了。他每天进出的外国人很多,开玩笑说比联合国还全呢。各个民族各个种族,对义乌的文化产生深远地影响。

  义乌人还有种责任,中国的商品经过义乌进入世界,所以,今天的义乌已经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徐晓峰  编辑: 陈雪晔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