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接受记者采访
|
浙江在线11月17日讯(记者周娜)今天,嘉兴市委书记黄坤明接受了“全国网络媒体看和谐嘉兴”采访团记者的采访。以下为问答记录。
记者问:黄书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谐”旋律响彻神州大地,“和谐”建设沸腾大江南北。我们发现,去年,在一项由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起的“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评比中,嘉兴位列第五。你觉得嘉兴赢在哪里?
黄坤明书记:嘉兴最大的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较好,2005年嘉兴市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城市第58位,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2强,其中嘉善、平湖、海宁的发展活力指数进入前10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接近, 2005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00元,接近浙江省平均水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7元,高出全省平均1300多元,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比例约为2∶1,和谐程度较高。
和谐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单一的、板块式的,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从整体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活力嘉兴、平安嘉兴、人文嘉兴、法治嘉兴、生态嘉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给嘉兴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树立了新的良好形象,改善了发展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缩减城乡差距,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六个一体化”专题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今年我们制订了《嘉兴市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在推进就学、就业,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公交网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正在积极构建‘劳有所业、病有所医、失地有补、贫有所济’的新型农村社保体系,有条不紊地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城乡一体化不仅缩小了城乡差别,也优化了城市生态景观,我们已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格局。
近年来,为了努力创造安心、舒心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我们认真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高度重视为民办实事工作,探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做好非公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工作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达到98.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记者问:我们注意到,嘉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把文化建设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主要出于什么考量?黄坤明书记: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一体发展,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文化的功能日益突出。嘉兴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灿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富有特色的文化遗存、亮点纷呈的文化形态,是嘉兴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了很好的历史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嘉兴理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人文嘉兴,就是希望通过文化滋养生命力,激发创造力,铸造凝聚力。
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来“化”人,通过发展和谐文化来提高嘉兴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文素质,从而加快嘉兴发展。2002年底至2003年初,我们展开了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提炼形成了“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精神。“崇文”作为嘉兴人一贯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嘉兴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厚德”作为嘉兴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嘉兴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这一内一外,一文一质,构成了嘉兴城市人文精神的人生坐标,这种精神对于嘉兴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很强的推动力。
为了使这股精神动力源源不断,我们着力推动实施文明素质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文化生活繁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遗存保护和文化研究“六项工程”,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卫生、体育“五个强市”建设。这些举措极大的提高了公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净化了社会风尚,培育了科学精神。通过不断的努力,人们逐渐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学会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从而有效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问: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你觉得嘉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黄坤明书记:和谐不是没有矛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旧的矛盾逐渐退去,但新的矛盾又会不断产生。近年来,我市的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还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任务艰巨、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民增持续收的难度依然较大等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记者问:针对这些问题,你们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
黄坤明书记:嘉兴经济必须从资源消耗型向投资推动型转变,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改变,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嘉兴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今年6月,围绕打造全省开放型区域创新副中心,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启动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自主创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为了吸引人才“筑巢引凤”,我们在多年前就作出了建设嘉兴科技城的战略决策。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纷纷落户嘉兴,嘉兴正在向人才聚集高地的目标步步靠近。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致力于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城市“造绿”工程,加快推进“引水”、“治水”、“清水”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和“人居嘉兴”的品牌。
为了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我们将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小城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和对农村的辐射能力,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承载力;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多品的块状区域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记者:滨海新区开发战略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黄坤明书记:嘉兴既是一座运河城市,也是一座滨海城市。嘉兴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海岸线和滨海陆地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嘉兴推动滨海新区的建设,是要对重点区域实行集中开发,更好地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的转移,为嘉兴的未来奠定基础。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我们审时度势,把实施滨海开发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出台制定了《关于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嘉兴从“运河时代”迈向“滨海时代”。今年又召开了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举全市之力,用15年时间再造一个经济大嘉兴。目前,滨海新区的规划体系正在完善,基本框架逐步拉开,港口建设日益加快,合力开发机制正在形成。
记者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嘉兴如何紧密联系实际,全力以赴促和谐?
黄坤明书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全面部署,为我们进一步谋划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指南。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将紧密结合嘉兴实际,把中央全会精神要求贯彻落实到推进嘉兴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中去,集中精力抓发展,全力以赴促和谐。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我们将围绕"三地一中心"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现代新农村,全力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之地。二是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好全省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四是突出嘉兴科技城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建设全省开放型区域创新副中心。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通过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和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健全创造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疏导机制,引导群众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完善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完善居民自治,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培育和谐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和"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深入推进"平安嘉兴"建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创新工作载体,筑牢基层基础。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全面开展和谐村庄、社区、企业和学校的创建活动,通过这些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基层干部和群众干事业、促发展、创和谐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