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农贸市场,作为和老百姓“菜篮子”息息相关的地方,在经过了路边设摊、退路入室的阶段,又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才能够和老百姓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相吻合?
杭州市政府将2006年定为农贸市场管理年,为农贸市场的改造制定了一个新的方向,传统概念中的农贸市场,经过了一年的改造,焕发出了一种新的面貌。
|
三年后 杭州市区内所有的菜场都将像刀茅巷农贸市场这样井然有序 干净整洁。 |
记者见闻
只有吆喝声里还有老菜场影子
刀茅巷农贸市场在杭州城里名气不小,因为这里的蔬菜品种又多又新鲜,每天杭州城都有许多“马大嫂”远从大关、拱宸桥坐车赶来买菜。最近,“马大嫂”们惊喜地发现,她们原先熟悉的那座在大棚底下的市场,完全变了个模样。
新的刀茅巷农贸市场在选址上就颇为特别。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在生鲜食品市场上本来就是竞争对手,而新的刀茅巷农贸市场,就开在大型超市好又多的斜对面,大有与超市叫板的意思。
走进农贸市场,新鲜感扑面而来。先是市场入口,不光放着普通菜场常见的公平秤,还在一旁立了一个大大的电子屏幕,在屏幕上不断滚动出现“XX摊位,大白菜,今日检测结果,合格”等字样。
分成两层的市场里,划分得条理清楚,什么区域卖什么东西,一目了然。在水产区,每一种水产品都分处在统一规格的玻璃缸里,排列整齐;家禽摊位做成了全封闭式的,摊主通过玻璃窗和移门与顾客打交道,再也看不到“一地鸡毛”的杂乱景象。市场内,灯光明亮,地面也干净整洁,俨然是一副超市的模样。整个市场里,恐怕只有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摊主顾客间的讨价还价声提醒记者,现在身处的是农贸市场。
刀茅巷农贸市场主任蒋云祥对记者的这些感受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他告诉记者:“现在的这个市场,面积有近3000平方米,营业面积有2000平方米,还配备了地下车库;所有的污水通过内部下水管道排走,所以地上很干净。菜场里还设有冷藏保险间,配有货梯间、监控录像。”这些设施和此前利用旧厂房改建的菜场设施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以往菜场给人的那种“脏、乱、湿、差”的混乱感,在这里完全找不到了。
新型农贸市场不光在建设上改变了面貌,以前的那种松散的管理方式也被一系列标准的管理制度所代替。市场里建立了检测室,随时检测商品质量。检测的结果就公布在进门的那个显示屏上,显示屏上还会公布价格信息等等。而通过监控探头,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和查核市场动态,加强管理和服务。“我们还请了一家电脑公司给我们开发农贸市场管理方面的专门软件。等软件用上之后,我们可以对经营户的情况进行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老百姓喜欢“讨价还价”的感觉
市区内的农贸市场经过这一番改造后,购物环境已与超市相差无几。对于和超市唱对台戏的局面,蒋云祥说这倒是无心之举:“菜场和超市自然是形成了竞争的,超市的生鲜生意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但是超市走的是大而全的路线,而菜场有自身的灵活、新鲜、多变的特点,可谓各有特色。而且老百姓对于菜场也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所以我们只要突出我们特色的内容,就能够取得优势。”
记者从买菜的那些大伯大妈们那里,印证了蒋云祥的说法。袁大妈就住在菜场后面的知足巷里,每次接了孩子就放在菜场门口新建的一排塑料椅子上,然后自己到菜场里逛去。“比起超市,这里更加节省时间,这里的菜更加新鲜,而且品种也多,所以还是喜欢来这里买菜。”看来袁大妈是个很会精打细算的人。
边上一位看来也很精明的大妈还凑上来加了一句:“超市还有一样不同。在这里,还可以和老板讨价还价,遇到不肯便宜,脾气大的老板,不去买他的东西,买别家的就行了。”这句话引得周围的“马大嫂”们频频点头。看到有这么多人赞同她的观点,这位大妈又补充道:“以前就是觉得菜场的地脏,到处都是泥和水,现在装修得和超市一样,东西还比超市好,当然大家就更加要来菜场里买菜了。”
至于菜场的摊主们,换了一个新环境之后,都还在适应过程中。虽然摊位的面积变得小了,规矩也比以前多了,但是他们还是信心满满:“过些日子,一些老顾客知道了新菜场的位置,肯定会赶过来。加上现在菜场里的环境卫生弄得好了,生意会更加好,不怕没有顾客上门。”
|
全封闭的家禽柜台 |
规划解读
2000万元专项资金
打造现代化农贸市场
杭州市主城区现有登记在册的各类农贸市场103家,这些农贸市场的建设规模、投资主体和经济成份各不相同。但是在未来的三年当中,它们也将和刀茅巷农贸市场一样,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农贸市场。
一个“现代化”的农贸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杭州市的《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中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比如熟食和活禽、活水鱼柜台之间要保持8米以上距离,与厕所、垃圾房的距离要大于10米;每个菜场都要设电子屏幕系统,菜价每天公布,并配有农药残留检测室,让市民放心吃菜等等。以上这些都是老百姓直接能够看到的改造。而商品的准入监管措施,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制度,更使得农贸市场这个传统的商业形态,主动接轨现代商业市场。
记者从杭州市贸易局和杭州市工商局的相关部门了解到,杭州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工作,起步早,见效快,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今年,杭州市有关领导对农贸市场的建设、管理都作了重要批示。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扶持政策和重大举措,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杭州市财政安排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对于实施改造的各类农贸市场统一实行市财政补贴35%,所在区补贴35%,市场举办者承担30%的政策。对农贸市场的改造来说,可谓“有钱好办事”。
杭州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了近一年的改造和提升,首批试点单位中的刀茅巷农贸市场和东山农贸市场已经完成改造,在9月重新开放。而同为这次改造试点的南肖埠、半山、古荡、下沙等杭城另外12家农贸市场,相应的改造提升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之中。到了明年,改造提升工作将在市区的103家农贸市场中全面铺开。2008年,有关方面还将对所有农贸市场的改造进行一次查漏补缺、巩固深化的工作。
官员访谈
农贸市场也要评星级
无论是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农贸市场自身面临的市场竞争角度,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已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十分必要”。杭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奚素勤在谈到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问题的时候,用了这样12个字。
农贸市场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直接关系到每家每户“今天吃什么”的问题。奚素勤指出,目前的农贸市场存在着诸多弊端:设施设备简陋,环境秩序脏乱差,经营业态落后,管理方式粗放,商品质量和食品卫生问题时有发生。另外,超市门店
和食用农产品专营专卖店,也在逐渐占领原本属于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为了让广受百姓欢迎的农贸市场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对它进行提升和改造,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奚素勤说,杭州市区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包含了硬件环境的改进和软件管理的规范。“硬件改造是基础,软件提升是关键。”双管齐下,才能够促进农贸市场规范化和长效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有关方面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08年,使杭州市农贸市场设施简陋,环境卫生差的现状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在抓好硬件设施全面改造,在全市各个农贸市场全面推开改造建设的同时,奚素勤也指出,接下来的工作内容还包括了农贸市场星级标准的整改和绿色农贸市场的创建,把促进农副产品市场标准化建设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加强农贸市场的软件管理。这样,老百姓才能买得更开心,吃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