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本网综述:全国网媒开启和谐浙江之窗
·我被横店气质惊呆——网媒记者游"中国好莱坞"
·国际化潮流势不可挡 上万义乌商人主动学英语
·义乌是一座“金矿” 希望全世界都来发现义乌
·浙江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记者畅谈和谐浙江(三)
·浙江和谐之道值得借鉴 网媒记者谈和谐浙江(二)


·浙江省委外宣办
·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和谐发展看浙江 > 在线特稿 正文

本网综述:全国网媒开启和谐浙江之窗
www.zjol.com.cn  2006年11月27日 08:12:0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记者 徐晓峰)  “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1月20日至24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共同策划举办了“和谐发展看浙江“主题网上采访活动。在广阔的互联网空间,顿时开启了一扇扇透视浙江山水人文、和谐社会的交流之窗。在浙江大地上如火如荼开展着的建设“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以及建设生态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都随着记者们深入实地的亲身体验,成为与全球亿万网民共享的经历。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千龙网、东方网、南方网、大众网、中国江苏网、四川新闻网、东北新闻网、湖北荆楚网、新浪网、TOM网等17家全国知名的主流网络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走笔浙江。美丽的西湖、雄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宁静安详的宁波福明社区、繁华的义乌小商品世界、被成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遍及浙江的和谐社会民间“样板”如金丝穿玉珠般随着采访团一行的足迹,连成一串浙江人民用勤劳双手创造的瑰丽财宝。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五天内,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在“和谐发展看浙江”专题中刊发了近200张原创图片,40余篇原创新闻报道,整合相关新闻内容500余条。本网还发挥互联网媒体的特点,将一路行程中拍摄的大量视频短片剪辑上网,同时还开通了英语栏目。而参与本次采访活动的21家网络媒体也纷纷制作专题,除了一路上发布原创新闻还转载整合了大量相关报道,在互联网领域形成了声势浩大、展示和谐浙江建设成果的浪潮。

  旅程短暂,回忆美好。在记者们离别的时刻,让我们捧起这次活动的丰硕成果,细细回味在五天的采访日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不设围墙的西湖是绿色浙江的镜子

  风轻轻,波微微,涟漪叠叠,垂柳依依,冬日的西湖游人如织,透着暖人的温馨。来自全国21家网络媒体的记者们就是奔着“和谐发展看浙江”的主题,一头扎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

  初冬的萧索挡不住热情的心,爱上杭州、感知浙江,就从爱上西湖开始。今年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收官’之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颖握着记者们的手,代表杭州发出了邀请:“希望全国网络媒体朋友们能够与西湖合作,一起雕琢好这部作品,希望综治后的西湖能够进一步为中外游客创造了一个舒适、便捷、开放的游览环境。”

  初到杭州,记者们的心里惦着西湖的美丽;走遍西湖,记者们的眼里惊叹着西湖的开放。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一次对西湖景观整合、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保护的浩大工程。西湖南线、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西湖15景……几年来,杭州市政府投入巨资实施还湖于民、保护环境、传承历史的坚强决心。

  整合后的西湖形成一个长3公里,没有围墙、免费开放的大型“市民公共绿地”、“历史文化长廊”和“黄金湖岸线”,这是全国连续景点免票最多的景区。

  免费!杭州在全国第一个响亮的喊出了这个深得民心的词。精明的浙江人,又一次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获得了双赢。来自四川新闻网的记者王宇欣说,免费的西湖更精彩更美丽,这美丽的背后还藏着浙江人的睿智。

  西湖只是浙江众多名川俊山从镜中折射出来的一角,青山绿水离不开“与民同乐”的和谐发展思维,更离不开从政府到百姓执著追求的“绿色”理念。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创新浙江的写照

  科技创新突破了一项项世界之最。习习海风中,“和谐发展看浙江”采访团迈上初具雏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这条钢筋混凝土构筑起来的长龙一头扎进雾水蒙蒙的大海,用磅礴的气势宣示着它“世界第一”的骄傲。

  就在记者们抵达的两天前,杭州湾跨海大桥最后一片50米箱梁架设成功,“世界第一架”提前画上句号,比原计划提前了466天,大桥南岸已有10公里的桥面初露雏形。

  总投资118亿元人民币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中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国内特大型桥梁之最。预制吊装的最大构件长70米、宽16米、高4米、重2180吨,堪称举世无双。工程采用的孔整预制、大型平板车梁上运梁工艺,开创了国内外重型桥梁运架的新纪录。大桥面对杭州湾“风、流、潮、气”等多方面自然条件的困难,要保证100年的使用寿命。

  摆在记者们面前的资料,一条条地用“第一”、“举世无双”等字眼阐述着浙江人做的这件浩大的工程。而这些殊荣的背后,离不开尊重科学、倡导自主创新。翻开浙江发展规划的蓝图,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到涉及全省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工程项目,无一不是科技带头、创新保障。

  面临经济转型期的浙江,正急于从资源消耗型经济模式中走出来,一马当先来突破发展瓶颈的“先锋”自然就是自主创新。

  2006年,浙江召开了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推出了《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十一五”期间,浙江将每年安排3亿元扶持科技创新工程及其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到2010年,浙江省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将超过100亿元,2020年将超过200亿元。未来五年浙江还要培育上万名技术人员,这些技术骨干将大部分来自遍布浙江各地的民营企业。

  推动创新从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着手,目前,浙江省出台了10余条有关企业技术开发的优惠政策。其中,对企业优惠最大的一条,就是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可以150%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经济利益的推手,政府调节市场的杠杆,正一步步引导着浙江雄厚的民营资本投身到如火如荼的经济转型中去。

  “东方好莱坞”是人文浙江的缩影

  “我被横店气质惊呆了。”11月24日,当走进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的横店影视城,亲手抚摸着国内外明星留下的痕迹,记者们的兴奋之情瞬间爆发。

  “如果横店的砖瓦会说话,那么每一块砖瓦都能说出这里每一部影片的名字。”这条横店集团的宣传语并非浪得虚名。从第一部“成就”今日规模的《鸦片战争》起,至今已经几乎将所有影响中国电影历史的大片小片一网打尽。

  今天的横店,有92个剧组在拍戏、152家影视企业长期落户,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俨然已展成剧本创作——制作——发行——审片一条龙的影视产品制作基地。而挥洒这一大手笔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20多年前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腾飞,在掘到第一桶金之时,又用浙江企业家特有的锐利目光投身于本省的文化产业。这样的案例,横店不是惟一。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企业和政府一拍即合的想法。

  就在走进横店的两天前,记者们还对坐落在杭州滨江的高新开发区动画产业园记忆犹新。同样是一家从建筑、商贸等传统行业起家的民营企业,毅然投身于还处于“烧钱”阶段的动漫影视产业。这家叫做中南卡通影视的企业,从无到有,用短短三年时间创作出《天眼》等一系列大制作,不仅征服了全国上亿儿童,还打开了国际市场。

  人文精神要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未来五年,浙江会大力弘扬浙江精神,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到2020年,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国领先、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大省。

  安居乐业的村民感谢新农村的建设

  “浙江是我所走过的最富庶、环境最美丽的省份之一,西湖是所有中国人梦想的地方。但这次活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浙江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的成就。”面对着本网记者的镜头,中国网编辑郭斌的这一番话也让通行的记者们频频点头。

  在五天的采访活动中,农村和农民的话题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在杭州余杭,80余万城乡居民享受着“劳有所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居者有其屋”的复合型社会保障体系;在宁波,2.2万江东父老“洗脚上岸”过起了市民生活;在台州温岭,落实到每个村的“民主恳谈会”让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得到沟通,村务财务更加透明,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误解和怨气越来越少。

  富裕起来的地方经济如何造福一方百姓?怎样把现代城市文明移植到乡镇郊区的土地上?草根民主究竟是一种作秀还是迈开“法治浙江”建设的一小步?这些围绕在记者们脑海里的问题,在浙江最基层的农村被一个个的破解。

  中国网编辑郭斌说,几天采访使他深刻地体会到浙江是藏富于民的地方,浙江的新农村建设真正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浙江的不少方式其实挺值得全国其它省份借鉴参考的。今天,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应该让更多的百姓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念起英语的浙商憧憬国际化的浪潮

  当早晨的阳光刚刚洒遍大地,义乌国际商贸城西大厅就传来阵阵参差不齐的英语朗读,数百名义乌商城的经营户整整齐齐地挨满了半个大厅,这是采访团记者们见到的情景,也是每天发生在义乌小商品城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义乌的货郎们摇着拨浪鼓吆喝着“鸡毛换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20多年过去了,如今义乌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人依托市场,在浙中盆地建起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

  义乌的市场有多热?如果把历年驶出义乌小商品城的卡车排成队,可绕地球一圈。义乌的商海有多深?如果想逛遍义乌商贸城,在每一个商位停留一分钟,按每天8小时计算,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义乌的发展有多快?发到采访团记者们手中的义乌宣传手册,它印上的数字每个月面临着换新的尴尬。

  而站在这辆飞速疾驰的经济列车上的,正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义乌商人。从摇着波浪鼓走出家门的第一代到今天捧着书本咿咿呀呀ABC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就是用勤劳和努力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

  “浙江相比国内其他省份,有太多太多的天堂。”东北新闻网记者张蕊说,杭州是度假的天堂,宁波是创业的天堂,义乌是购物的天堂,而这一切都是勤劳智慧的浙江人亲手打造。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徐晓峰  编辑: 俞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